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五章 馒头:穿越来的故事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吃了“乱炖”,喝过“鸡汤”,汤足饭饱,神清气爽,我们也凑热闹,玩个穿越。

穿越之前,伸伸腰,踢踢腿,做点准备活动。真正的吃货是好吃好做好学,人称“三好吃货”。前两章都是讲宰相的故事,那么宰相是神马?“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西汉宰相陈平语),一句话,是对皇帝(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事实上,宰相,只是中国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作为一个真正的正式的官名,“宰相”只在宋辽对峙时的大辽出现过!宰相的正式官名跟随朝代的更替,曾经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比如,热播的芈月传里有个宰相樗里疾,他在当时的正式官名是左丞相;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他当时的正式官名是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的权力也随着朝代轮替,中央集权的强化,黄鼠狼给鸡拜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清朝宰相的名字又臭又长,变成了皇帝的高级跟班。之所以搞出这么多花里胡哨儿的名字来,估计是皇帝老儿闲得慌,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要衣服马要鞍,找些文邹邹的人,来玩个川剧变脸,彰显新朝新气象。好在我们也不是历史学家,折磨多名字,记住了也没啥用,还不如记个菜名,餐馆点菜多实惠。再说,宰相多好记。

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风流史上,真正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宰相,偶以为有两位:丞相诸葛亮,宰相刘罗锅。前一位是他太有名,从小到大他出现的次数太多,你没法记不住;后一位是满大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加上有个逗哏的和中堂,耳朵被动长茧,你无奈只有记住。现在都喜欢八卦,偶也来和大家八一八(偶不用扒,那字老让人联想起扒粪,八字吉利又简单,耶)他俩的八卦,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完成了求知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八八孔明诸葛亮。诸葛亮,山东琅玡人,没错就是琅玡榜的琅玡,后迁居南阳。琅玡,是古地名,秦朝统一全国后,设琅玡郡,为三十六郡之一,现今属于山东临沂。琅玡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家,就是指琅玡王氏,魏晋南北朝顶级士族,白金贵族俱乐部成员,家族中当过大官、成家成名的乌泱乌泱的多了个去,王羲之、王献之就是琅玡王氏中出名的两个。以后偶会详细聊聊王氏名人。神剧琅玡榜是描述南北朝南梁年间的事,因此琅玡榜、琅玡阁肯定不关山东琅玡鸟事,好在安徽滁州有琅玡山,想必是琅玡阁所在。好了,赶紧绕回来八卦诸葛亮。史载诸葛亮是也是美男子,长得比当下台湾省的猪哥亮至少高十八个档次之多。但是,他的妻子奇丑无比,《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偶读完此段,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美男子娶个黄头发黑皮肤的丑女好难,娶了丑妻,被时人取笑而镇定难上加难,扬名立万,衣锦还乡之后,不负糟糠之妻,难难难!真是天下第一极品帅锅好丈夫也。偶小人之心度君子大肚子,斗胆猜一下,诸葛亮娶丑妻的几个原因:一,地域歧视。外来户搞不过坐地户,外乡人受尽白眼,不好找媳妇;二,不是高富帅。南阳耕读,凤凰男一枚;三,人力资源。未来的岳父黄承彦人脉深厚,属于领英(Linkedin)里朋友超多,微信里刷爆朋友圈的牛人,还与官联姻,万一没有人三顾茅庐,岳父就是最好的备胎。四,有可能黄承彦考验自己,黄头发兼黑皮肤,这基因得多强大才有?!五,我不入地狱,谁下地狱,从基因改良出发,为人类进化做贡献。六,黄承彦家居沔阳,沔阳三蒸是诸葛亮的最爱(此处偶哈喇子流了一地)。汗,最后一个理由属于满嘴跑火车,因为沔阳三蒸据传始于元末明初。偶在想,三国时毕竟信息太闭塞,没电视,没网络,如果诸葛亮活在当下,著名的音乐家、发明家、演说家、散文家兼湿人兼帅锅,一定有多少女孩纸举着牌子高喊,“亮哥,亮哥,我爱你!”,他能否糟糠之妻从一而终,真要打个问号。偶灵光一闪,连他的粉丝团名字都起好了—-凉(亮)粉!

诸葛亮还是个发明狂人,八卦阵、孔明灯、孔明锁、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都出自他手。据说木牛流马驼一年的粮食每天能行二十里,且能够在崎岖不平的蜀道上行走,关键是这东东不吃不喝,不拉不尿,绿色环保,百公里油耗为零,无噪音无污染,放在今天,绝对属于热销环保百度排名交通工具第一。肿么好的交通神器,为啥木有传下来拧?吃货还是要说吃,关于诸葛亮的其他发明都可以装清高,翻眼皮,但是他发明的有个东东必须肃然起敬:馒头!据《诚斋杂记》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诸葛亮南征孟获,南蛮之地,瘴气湿重,当地有用俘虏首级来祭祀神灵祈求保佑的传统,诸葛亮宅心仁厚,改用馒头祭祀,当时称为蛮首,后演变为馒头。三国志也有这样记载:“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由此一个伟大的发明诞生。当然也有人说,馒头不是诸葛亮发明,在他之前就有馒头存在了。偶很是好奇,馒头如是南征孟获的杰作,何时传到北方,成为北方人的主选面食,不论怎样,馒头不分大小,饮食不分主次,人不分南北,馒头已经成为吃货们不可或缺的一道面食。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乘坐“时光隧道”号高铁,从三国直穿大清帝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东诸城,一个三代官宦世家的刘姓大宅里诞下一男婴,取名刘墉。五年后,他的父亲刘统勋高中进士,一路高升,官至宰相;数十年后,他以官二代,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进士及第,也步入仕途,最后官至一品。他生在太平盛世,死后褒奖箩筐,与纪晓岚、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后世称其“宰相刘罗锅”。不过,刘墉倒也没有电视剧里那样伟光正,史载他不算罗锅,为官也有不少闪失,遇到和珅“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没有蛮干大干快干,也没有大智大勇斗和珅。与他老子刘统勋相比,其从政能力属于清汤挂面,中规中矩。偶查阅一番,没有找到刘墉有关吃的轶闻,吃荔浦芋头乃后人杜撰。虽然如此,还是有吃货嗅出了商机,网上查现在有刘罗锅煎包加盟热卖,号称刘罗锅发明此包,这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货有文化。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四章 一个屌丝的逆袭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首先向各位吃货致歉,偶先放狗(google),后搜狐(sohu),众里寻他千百度,也没有找到鸡舌汤的图片,鸭舌汤、猪舌汤倒是不少,可咱们吃货不是假货,冒充的事情坚决不干!顺带高喊一声,打击假货,从我做起!另外,“有事问度娘”,这次度娘不给力呀。好在今天我们虽然谈吃,但是主要还是聊一个绝对正能量、高逼格的屌丝逆袭的故事。

      民间有俗语,穷过吕蒙正。就是说,贫穷超过了吕蒙正的程度。吕蒙正是谁?这牛掰?其实他最出名的不是这个,是这句话据说出自他的嘴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肯定在俗语排行榜前列不?牛得让你无语了吧?

         言归正传。吕蒙正(公元946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他的祖父做过户部侍郎,亲爹做过起居郎。起居郎就是记录皇帝老子每天吃喝拉潵睡外加胡天胡地的官。按说,官宦子弟,不穿金戴银,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注意,但是,他亲爹娶妻纳妾,小妾多了,不但冷落了大房,把她驱逐出家门,还顺带把大房生的亲儿子吕蒙正赶出了家。从此母子落难,母亲刘氏发誓不再嫁人,吕蒙正也从官二代变成了屌丝。相传吕蒙正所作的破窑赋这样描述自己落难的经历: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这段描述不论是否属实,穷困窘迫是有的,看人脸色是一定的。在这样的逆境中,很多人的人生从此迷茫。然而,吕蒙正不是一般人儿,是“小二班”人,他发奋读书,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考取进士第一名,成为人见人爱的状元郎! 此后,官运亨通,三次为相。此人貌似天生做宰相的料,心胸豁达,气度非凡。做官后,他不忘本,不计老爹抛妻弃子的前嫌,”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他登堂入相,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 意思是说,这小子也懂参政议政?吕蒙正装作没听见就走了,他的同事里估计有不平也许是想拍马屁的就说,你得知道是哪个人藐视你。吕蒙正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时皆服其量。还有一次,有位收藏有古镜的大臣,自称此镜能照出二百里范围的景色,想献给吕蒙正来求得任用。吕蒙正拒收,并笑说:“我的面部也就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镜子呢?”

       邵氏见闻录记载,吕蒙正还在卑微时,和洛阳龙门书院的温仲舒一起读书,有一天,“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但是手里没有钱,刚好卖瓜的人不小心掉了一只在地上,吕蒙正”怅然“,捡起来吃了。等他做了宰相以后,买下了洛阳城东南面向伊水的一块地,建了一个亭子做纪念,名字叫” 饐瓜亭“。如果你不认得这个饐字不要脸红,偶也不认得啥意思,为啥你没看见偶脸红,偶脸上涂了一层蜡。饐,拼音yì,就是食物腐败了的意思。读书人总喜欢掉书袋,烂瓜非得写成”饐瓜”,让吃货我想起孔乙己穷困潦倒,还问你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一百种写法也要先有钱吃饭哦,OK。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吕蒙正为后人病诟的一件事就是“鸡舌汤”。宋人轶事汇编这样写:吕文穆微时极贫,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一夕游花园,遥见墙角一高阜,以为山也,问左右曰:“谁为之?”对曰:“此相公所杀鸡毛耳。”吕讶曰:“吾食鸡几何?乃有此。”对曰:“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吕默然省悔,遂不复用。偶译文如下:吕蒙正少小贫困,等乌鸦变凤凰后,忒喜欢喝鸡舌汤。每天必来一碗。有一天,夕阳西下,在院子里溜圈儿,远远看见墙角有个高高隆起的东东,以为是个人造小山,就问下面的人:“何人肿么厉害,垒起一座山?” 有人回答:“这是您老人家吃鸡剩下的鸡毛山呀。” 吕丞相作周星星状,“呜呀!我读书少,你表骗我,我才吃几只鸡?!” 下面人回答: “老爷,一只鸡就一条好舌头,您一碗汤多少舌头呀,您每天都咕嘟咕嘟地喝呢。“ 吕蒙正心下愧然,于是不再喝这东东了。司马太史公如若活在他后面,一定叹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基督教有讲,生而有罪,是为赎罪。大道至简,天理归一也。

        吕蒙正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定理:屌丝是可以逆袭的。生来贫穷不是你的错,长得不好看也不是你的错,不思进取就是你的错。古语有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后世关于吕蒙正的轶闻故事很多,元朝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就是那个写西厢记的,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也叫《破窑记》)最为出名。另外,最著名的就是《时运赋》(亦称《破窑赋》、《劝世文》),相传是吕蒙正做太子太傅,教授太子(后来的宋真宗)所创,真伪待定,一般认为后人假借吕蒙正之名而作,但是其中内容,非常值得一读,摘录一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鸡翼大,飞不及鸟。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

呜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

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民间另有吕蒙正《祭灶诗》一首,流传甚广: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呵呵,不光乱世,太平之世文章也不值钱。譬如,人有口水诗,我作吃货文,皆不值钱也。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偶一语以蔽之:吕文穆公,真宰相也。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三章东北乱炖:宋朝宰相吃货多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东北乱炖,是一道东北最常见的家常菜。又名丰收菜,也就是“大杂烩”,把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同排骨一同炖至熟即成。东北乱炖简单易煮,有荤有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吃货盆友会问,东北乱炖与宋朝的宰相有神马关系?是没神马关系,不过宋朝的吃货宰相太多了,偶只好挑出几个或大家熟悉、或名字好听、或坏的流油、或颜值很高的,来一个“东北乱炖“。

      俗话说的好,洪洞县里坏人少,宋朝宰相吃货多。两宋十八帝,凡三百一十九年,一共多少宰相?有好事者吃饱了撑的,把他们按年代一一排列,偶数学不好,用计算器算了一下,好嘛,169位,平均1.88年一位宰相!让我感慨万千,泪湿沾巾,伺候皇帝老儿这活真不好干呀!神马都是浮云,还是吃最实实在在,赶紧把他们放在锅里乱炖:

       排骨,赵普。他排在第一不仅是开国宰相,唯一荤菜,而且是因为此公属于吃加贪。白加黑治感冒,是白天一片不睡,晚上一片酣睡,赵普的吃加贪,是嘴里哈喇子直流,手里肥的流油。开宝六年(公元974年)一天,吴越王钱俶派人给赵普送信和礼物,礼单上说是“海物十瓶”,碰巧宋太祖驾临,赵普忙去迎接,礼物自然来不及遮挡。宋太祖看见,问是什么,赵普回答是海物。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里面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狡辩:“我还没有打开,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如果知道,一定会上奏皇上拒绝。“宋太祖放了他一马,笑着说:“尽管收下,不要过虑”。

       豆角,外戚宰相韩侂胄。他拜相十四年,做过不少好事,崇岳飞为鄂王,支持抗战,后被投降派所杀。但是,他吃相特优雅奢华,五斤葱则仅“取条心之似韭黄者,以淡酒、醯浸喷,馀弃置了不惜” “羊头签五分,合用羊头十个”(宋代的签即是羹),只“剔留脸肉,馀悉掷之地”。他曾祖父是北宋名臣韩琦,估计是含着金钥匙长大,人间疾苦不管他事。

       土豆,寇准寇老西。人说土豆憨,憨土豆。但寇准这个“土豆“属于表面憨,内里骚的那种。杨家将里寇准一口土话,忠诚清廉,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其实,老西儿属于生活奢华、超爱排场的主儿,《宋史寇准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茄子,贾似道。史称一代奸相。名字不好听,名声也不好,想必一副茄子模样。 1275年他仓促发起安庆鲁港之战,被元军打败,成为南宋的掘墓人。他每餐“必欲精凿稻梁、三燕九折、鲜白软媚,肉必要珍馐嘉旨、脍炙蒸炮”,方觉“爽口快意”。他还特别喜欢炫,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吃了什么,青皮茄子再怎么炫也是茄子不是,难道会变成番茄?唉,贱人就是矫情。

       青椒,徽宗朝的宰相蔡京。这厮大家一定熟悉,水壶(水浒)里的风暴有他一份。此人超爱吃鹌鹑,“每一食羹即杀数百只”偶在想,得养多少鹌鹑满足他的嘴巴呀。鲁提辖如果知道,一定一拳过去,让他“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直娘贼,动物保护你知不知道呀!

       木耳,秦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因为岳飞传,秦桧名扬天下。说句公道话,秦桧杀了岳爷爷不假,但是功高震主,遭皇帝忌讳,岳飞不被秦桧所杀,也会以莫须有之名被他人所杀。与木耳颜色一样,秦桧属于黑心吃独食的,据说他喜欢吃宋嫂鱼羹,宋嫂去世,有徒弟得了真传,秦桧逼迫人家不能做给其他人吃。

       番茄,文天祥。没错,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名字喜气、人品好,官二代,让他做番茄刚刚好。文天祥一定是花样美男,宋史上说,“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花样美男过于美艳,看多两眼恐怕生厌。但是文天祥属于那种百读不厌的,因为他的气节:文天祥就义前,元朝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正是:生女当是花木兰,生儿当如文天祥。相传,文天祥有一次路过江西老家,乡民夹道欢迎,他脱下官服,亲自下厨,用猪里脊和竹笋做了一道美味,名扬天下,这就是江西名菜:文山肉丁。(文天祥自号文山)

       偶觉得用明代杨慎的一首词做本章结语极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在乱炖中。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二章 东坡肘子:吃货们的狂欢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东坡肘子,一道哈喇子直流的美味,周星星一边吃一边一定会说,嚓,为什么不叫西坡肘子,南坡肘子,北坡肘子?偶只有不屑地套用他的话回复:凭你的智慧,我很难跟你解释。

百度一下,度娘这样说: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制作的传统名菜。它有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东坡肘子汤汁乳白,雪豆粉白,猪肘肥软适口,原汁原味,香气四溢,配酱油碟蘸食,滋味尤佳。 有人称其为“美容食品”,外宾赞颂它可列入世界名菜。

有关东坡肘子的由来,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苏东坡本人所创,一是苏的妻子王弗制作。谁首创无所谓,反正“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如果苏学士地下有知,一定会说,当然是老婆领导大人了,西谚有云:Happy wife,happy life!何况苏学士真的对妻子情深意切,有词为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而且是美食家。他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著述颇丰,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他擅长书法,为 “宋四家”之一。学而优则仕,他当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虽然放贬过,但大多也是知州一类的地厅级以上的大官,这样一个风流才子官人,放在当下,一定是女孩子穷追不舍,不管是28岁还是82岁,这样的人有才有权又会做饭,马中赤兔,人中极品呀。且慢!当下是个看脸的社会,苏东坡的长相实在不属于好看,他的妹妹苏小妹作诗为证: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门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啥意思?额头扁平,一副马脸,眼距太远,一句话,五官比例严重失调!这样的哥哥你要不?比起宋太祖玉树临风,苏学士只能读不能看,属于有声读物类。偶恶毒地联想一把,为啥苏东坡被接连放逐,一个原因是长得不好看,当然长得难看不是你的错,但是 你长得不好看,又说话不好听,那就哪没人你哪呆着去,专门找人烟稀少的地方让他呆着。

一般人被放逐,心灰意冷,锅碗瓢盆都懒得动。吃货,特别是真正的吃货不会,他们会牢记孟子的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苏东坡就是这样每天念三遍激励自己,广寻食材,因材而作。比如,他被贬黄州,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东坡种田(东坡居士由此而来),一边念叨“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一边琢磨把当地“价贱如粪土”的 “黄州好猪肉“变成美味佳肴,功夫不负吃货人,东坡肉由此而生,名扬天下。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但会做会吃,还会写,为天下吃货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每当夜深人静,肚子呱呱乱叫时,吃货们读到这些诗篇会浑身充满了力量,哈喇子流了一脸,节操碎了一地!

这里节选一二,荤素搭配,请吃货们欣赏:

猪肉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竹笋肉 :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河豚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豆粥 :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宋朝是一个吃货辈出的朝代,文人骚客不但会吃,还喜欢写,很多都是居家吃货好男人,苏轼苏东坡只不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者明的吃货模范。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个也是吃货好手,比如苏轼的老子苏辙有一次晚上吃粽子,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但是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他老人家意犹未尽地用嘴巴去舔,结果可想而知;史载,王安石对饮食不感冒,但他对当时一种叫羊签肉的东西痴迷,每顿必吃,也可以划分到另类吃货去。宋代上至皇上,经士大夫文人骚客,到普通百姓,都是吃的行家里手。据史载,宋神宗时御厨的记录是“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宋徽宗赵佶绘画的《文会图》,就描绘了宋代士大夫的“舌尖上的盛宴”《宋会要辑稿·后妃》记载,宋高宗的老娘韦太后被金兵俘虏到北国近二十年,后来宋金议和,高宗见了老娘,鼻涕一把泪一把,问她喜欢什么,韦太后神回答,好久没有喝家乡酒了,高宗急命临安府每月供奉皇太后法酒一石五斗,法糯酒一石”。有好食物,也要有好馆子 ,宋朝 “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梦粱录》)。《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百余栋楼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确认出是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几十栋。

偶小时候读过一本西湖民间故事的书,里面就介绍了一种叫“油炸桧”的小吃,传说精忠报国的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背靠背地粘在一起的面人当作秦桧,给改做成为两根面粘在一起,放到滚油锅里炸。人们都管它叫做“油炸桧” 。 再后来这个名字被简化为”油条“,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火腿、东坡肉、涮火锅、油条、刺身、汤圆这些都始于宋朝。而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

吃货的问题是聊起吃就忘了正事,我们刚才说到唐宋八大家,哪八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有童鞋说老是记不住怎么办?怎么办?凉拌!如果你是吃货,菜名一定要记住呀,如果你学历史,人物应该记住呀,这是脑力活。不过,吃货也会有吃货的办法把他们记下了,这就是:韩愈柳宗元,爱好吃汤圆;苏门三学士,巡视在(洵、轼、辙的谐音)菜园;曾公(巩)王安石,儿孙大团圆!

温馨提示:如果你想玩穿越,宋朝是个好去处。穿越有风险,穿前要谨慎!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一章 吃喝定天下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前言

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吃货创造的。

历史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调侃的。

在吃中学,在学中吃。如果历史是一味佳肴,不吃都很难。

一日三餐始于宋朝,我们的吃货学历史就从风花雪月的宋朝开始 —

第一章 吃喝定天下

      安徽寿县有种叫“大救驾”的小吃, 形状扁圆,色泽乳白,层层酥脆,以青红丝伴肉烧烤而成。相传后周世宗征淮南,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急攻南唐(寿县),赵匡胤在攻打南唐时疲劳过度,一连数日,茶饭不思。当地有个厨师用上好的白面、白糖、香油、青红丝、核桃仁等材料做了点心,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因用油煎炸,金丝条条分明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赵匡胤品尝后食欲大开,神清气爽。他做了皇帝后,对这种糕点念念不忘,“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 “大救驾” 由此而来。

     其实,彼时赵匡胤还不是皇帝,救驾之说无从谈起。不过,按宋史所说,赵匡胤“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因此赵匡胤当时如果不是花样美男,也一定是帅锅一枚。 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史载,他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一晚未去。身有金色,三日未变,真是天生龙种,不当皇帝都不行。赵匡胤年轻时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三十二岁就做了殿前都点检,这是个啥官职?如果你看过电视剧琅玡榜,大梁国第一高手挚啥官职?禁军大统领!殿前都点检就是禁军大统领。蒙挚是一介武夫,帮着好兄弟梅长苏把靖王扶上马做了皇帝。赵匡胤不一样,不光武艺高强,如果后周有高手排名榜,至少前五名,据说他还独创太祖长拳,虎虎生风,至今还在武林开枝散叶,而且最要命的是赵匡胤还喜欢读书,俗话说的好,不怕天,不怕地,就怕武将有文化。公元960年,后周皇帝柴荣驾崩,七岁小皇帝即位,赵匡胤的机会来了。机会有了,也得有个好团队,最怕的是猪一样的队友。好比马云有十八罗汉,刘备有五虎上将,靖王有梅长苏、蒙挚、霓凰,赵匡胤也是建队好手,还搞了个拜把子的义社十兄弟。在他的团队里,其中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队友不可不说:赵普,虽然他比不上神剧里的”江左梅郎”,但在赵匡胤的一群武将班底里算是鹤立鸡群了。他的名言:”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时间一长,大家可能忘记了他叫什么,但是都知道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潘美,北宋开国元勋中唯一一个没有交出兵权的人,也算战功显著,一生敬业,但他为人熟知的不是潘美,而是后人杜撰的名字“潘仁美”,评书杨家将里的佞臣贼子,生前荣耀,死后在文学作品里遗臭万年,也是文字狱的另类典型。

     话说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一起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一副无奈委屈: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正是:文人的康桥,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武将的陈桥,”马蹄声狂乱”,跪倒一大片。

      赵匡胤是个吃货皇帝,最著名的一件事是,有一天,他半夜起来,想吃羊肝,但却犹豫不决,左右仆人问道:”陛下有什么事就吩咐,我们照办!” ,赵匡胤摆摆手说:“算了算了,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 其实,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羊肯定已经杀了不少。一般吃货遇到美食,如何评价:两个字好吃,三个字很好吃。但是赵匡胤是高级吃货,是吃货中的战斗机,他吃羊肝的时候,肯定浮想联翩: 羊肉是好吃滴,羊大为美,我做了皇帝,就像那肥羊,周围的义弟们有刀有枪,就是那灰狼。我若不被吃掉,就要做灰狼,还是要披着羊皮的大灰狼。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晚朝,赵匡胤自导自演的大戏开演了。他把石守信、潘美、高怀德等一帮武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他长叹一口气,说 ; “ 我是靠各位兄弟们当上皇帝的,打心眼里念及你们的功劳但是,做皇帝太他妈的难了,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每天不敢安枕而卧啊! “ 石守信等酒也不敢喝了,忙问其故,赵匡胤说:”我这个皇帝的位置谁不想要呀。” 石守信等人忙叩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说,”那不一定,你们没有异心,但是你们的部下想要荣华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你们就是不当皇帝也身不由己了。“ 众人吓得尿都快出来了,连忙请皇上指一条明路。赵匡胤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大家无非是多聚金钱,多多行乐,让子孙后代免于贫乏,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到地方去,多买良田美宅,同时把把妹,每天喝喝小酒,我再和你们联姻,这样,咱们君臣无猜多好。“ 石守信等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得俯首听命。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用吃羊肝得来的灵感,觥筹交错之间,让”大灰狼们”交出了兵权,比起喜欢”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朱元璋来,直接甩出了几条街!

        杯酒释兵权,吃喝定天下。从此,三百多年的宋朝拉开了帷幕。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枪口下的美国: 左派的迷思和右派的固执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龙烈生

(图片来自网路)

美国西雅图3月27日周三下午4点左右发生了一起恐怖的随机扫射枪击案,导致2死2重伤.

https://media2.s-nbcnews.com/j/newscms/2019_13/2801551/190327-bus-shooting-seattle-ac-938p_aa9241b793eb57fa9a451bcc007001b0.fit-2000w.jpg

仅仅在5个月前发生的另一起恶性案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也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

10月27日, 星期六,美东时间上午10点左右,美东时间星期六上午10点左右,坐标:美国宾州西部的匹兹堡市内名为“生命之树”的犹太教堂,血洗的枪声充斥该教堂。17人不幸中弹,至少8人死亡。该犹太教堂成立于150多年前,案发时教堂里有大概60到100名信徒。匹兹堡是宾州的第二大城市,传统钢铁之都,现在已经衰落。市内有世界闻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因为突发的枪击案,校园临时关闭。 多名警察受伤,凶案嫌疑人 Robert Bowers, 46 岁,也受伤被送往医院。【这里吐槽一下:美国警察的水平有时真的让人无语,面对假想中的平民的威胁时,通常能够把对方一击毙命,却让真正的罪犯活着,继续浪费纳税人的钱】

匹兹堡的地理位置,图片来自网路

出事的犹太教教堂,图片来自网路

这显然是针对犹太人的一起“仇杀”。

“仇杀”成了美国社会解决问题的直接的、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

枪支,让“仇杀”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扣动扳机,解决问题。

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两年美国影响比较大的枪击案,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1. 2018年10月27日, 宾州匹兹堡市犹太教堂, 死亡:8+, 受伤:9+; 原因:仇恨犹太人,认为川普政府被犹太人控制

2. 2018年06月28日, 马里兰州的《首府公报》报社, 死亡:5+, 受伤:2+; 原因:报社披露凶手骚女性的真相细节

3. 2018年05月18日德克萨斯州的Santa Fe High高中,死亡:10+, 受伤:14+; 原因:对校园欺凌的报复

4. 2018年02月14日,佛罗里达州的 Stoneman Douglas 高中,死亡:17+, 受伤:17+; 原因:凶手为问题少年

5. 2017年11月05日,德克萨斯州Sutherland Springs 教堂,死亡:27+, 受伤:20+; 原因:家庭纠纷

6. 2017年10月01日,内华达州赌城音乐会,死亡:59+, 受伤:851+; 原因:凶手精神病 (据说)

(参考了 维基百科数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s_shootings_in_the_United_States)

我们再来看看几组统计数据。 美国平均每100位居民持有120.5 件武器,居世界第一,是其它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

(数据来源于Small Arms Survey

在15个发达工业国家犯罪率与枪支的关系,美国3倍于其它国家,毫无悬念地排第一:

再看看每百万人口持枪犯罪的次数,美国妥妥地又是第一,是最接近的瑞士的近4倍,是澳大利亚那个被称为罪犯后代的国家的近20倍:

这样的“第一”, 美国不需要!

作为“灯塔国”的美国,为什么会这样?鄙人试着总结如下:

  1. 枪支泛滥:无论是合法还是非法,平均枪支拥有率极高;
  2. 精神疾病:缺乏治疗,或者药物的副作用。很多凶手有精神疾病,不过枪击案增长高过精神病人的增长;
  3. 文化、宗教、种族冲突;
  4. 报复:对长期受到的欺凌的报复;
  5. 出名;成为网红;
  6. 效仿
  7. 政府失职:没有做好背景调查,或者犯罪数据库没有及时更新,不准确;
  8. 个人主义;

美国在很多方面其实已经病入膏肓,精神上和身体上到处充满病态。社会道德每况愈下、仇恨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有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泛滥的枪支以及枪支法律的各种漏洞让罪犯可以从容地准备。枪击案只是“美国病”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最能体现美国“左”、“右”两派只顾自己争论,自说自话,不能或者不愿面对现实。今天我就冒着得罪左、右两派的风险,试图剖析一下目前枪支泛滥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给与美国居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

“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这种权利目的在于保护个体于来自多数的暴政 (“tyranny of the majority”)。美国人的这种权利,是从英国法律那里继承过来的,确实比美国本身还要久远。问题是,现在这种权利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管理?有没有被滥用?

在“禁枪” 或者 “限枪” 这些议题上,美国社会争论不休, “左”、“右”互相指责。

左派的“迷思”

“左派”无视美国社会到处存在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特别是美国主流文化中病态的的“政治正确”,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 很多美国人对社会的认知,不再是基于简单的对错逻辑和道德判断, 而是基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左派对“政治正确”的“病态”追求,也导致了很多存在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人,自己不知有病,或者拒绝知道,因而得不到及时治疗。“政治正确”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美国社会的 ”鸵鸟现象“ —- 掩盖或者粉饰真正的问题,问题却变得越来越严重。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些人居然能够通过背景调查而拥有枪支;

左派打着保护少数团体的利益的旗号,肆无忌惮地践踏多数人的权益,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冲突加剧。因此绑架社会道德和良心的情况越来越多。一方面,“绑架者”一旦不能如愿,就诉诸武力;另一方面,在政治正确的“白色恐怖”之下,主流媒体被把持,“被绑架者”如果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发泄或者缓解,就极有可能诉诸武力。

左派只会指责美国的拥枪制度,不提或者不知美国人均枪击案最高。枪击案的根源在人,而不是枪。

右派的“固执”

一些右派对枪的痴迷,对一些有效的枪支管理改革,积极性并不高。虽然说“枪击案的根源在人,而不是枪“, 但是枪毕竟比刀更有杀伤力。如果拥有枪支不是现在这么容易,一个精神失常的人、一个心怀仇恨的人,很可能只会拿起破坏力和杀伤力低得多的武器。很多人在杀人的冲动消失后,不会再考虑杀人。太容易得到枪支,让这种可能性变小很多。

一些右派此时肯定会说,如果公司、学校、教堂、报社当时有持枪的勇士,估计伤亡会低很多。不久前在沃尔玛发生的勇士击毙歹徒的事件,“拥枪右派”就津津乐道。现在“持枪”的审查并不苛刻,有多大的概率,我们能保证持枪歹徒出现的时候我们有勇士在场?我们是不是要全民24小时持枪吃饭、上街、上班、做爱,甚至睡觉?

路在何方?

每次枪击案发生后,政客们都会说几句谴责的话,表示一下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同情或者哀悼;有的或许还会流下几滴真诚的、或者表演的眼泪;而民众照例是点上蜡烛,献上鲜花,送上那似乎万能的祈祷。然后…基本上就没有然后了。“亲人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是美国社会的新常态。

这就是美国!难道这就是我们不辞千辛万苦、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寻找的繁衍生息的地方?是时候了,美国朝野从内斗中解脱出来,做点实事。

政治上,我们需要支持法律和秩序;经济上,我们要求政府提高效率和增加就业;个人权利上,我们要支持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是,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在言论最自由的美国,也不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难道“拥枪自由“的自由度居然可以超过“言论自由”的自由度?是时候,“左”、“右”的选民,督促当权者为了这个美丽的国家,做几件实事:放弃粉饰太平的“政治正确“,拯救病态的美国社会和严格加强“枪支管理”!

逝者安息!生者可曾安心?!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费城废话》,略有改动。

帝国阴影下的美国华人

Reading Time: < 1 minute

龙烈生

据路透社报道,上周四(3/21日)电动车大厂特斯拉指控前华裔员工曹光植(Guangzhi Cao)剽窃自动驾驶技术原始码,并于今年1月加入中国对手公司中国小鹏汽车。据报道,曹复制了超过30万个自动驾驶的源码文件。

(英文报道: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tesla-lawsuit/tesla-sues-former-employees-for-allegedly-stealing-data-autopilot-source-code-idUSKCN1R21P9)

曹光植自今年1月以来已经为小鹏汽车公司服务。领英 https://www.linkedin.com/in/guangzhi-cao-a667574/

路透社还报道,在此之前的去年7月份,另一位华人工程师(Xiaolang

Zhang)被控从苹果公司窃取商业机密,包括软硬件,然后跳槽到中国小鹏汽车。(https://ca.reuters.com/article/technologyNews/idCAKBN1K02RR-OCATC)

这样类似的报道还有一些。虽然有一部分是捕风作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少案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我们固然不能在法庭宣判之前就认定这些被告有罪, 但是这些有名、有姓、有料的实锤指控,无疑把北美华人放到了火上煎烤。

北美华人移民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从铁路枕木下的“孤魂野鬼”,到西部“淘金潮”里的苦工,再到中餐馆里“不见天日”的火薰火燎,终于,我们有很多华裔能够在北美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高科技、工程建设、医疗、财务金融等高薪的白领行业。现在的我可以坐在家里的电脑面前码字,而不是在餐馆唰盘子。

这些巨大的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因为祖国强大了,而自然得到的。

那么,这些变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这首先要归功于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的民权运动,为各族人们争取平等的机会,铺平了道路。虽然现在的“黑命贵”运动(BLM,
Black Lives Matter)
已经越来越偏离金博士的民权运动的方向,但是华人仍然要感谢金博士,不然光靠华人微弱的力量、胆小怕事的个性和一盘散沙的文化,
是不可能有目前的成就的。

其次是华人本身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更多的华N代终于能够(在职业和经济上)脱离其父辈赖以生存的阶层,跻身到白领中产阶层。

再有就是开放的美加移民政策,以及“全球化”的战略,使得更多受过很好的基础教育的国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到北美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工程方面的工作。(题外话:在中国35岁就可能被歧视,甚至被淘汰的技术人员,在美加正是备受欢迎的群体)

然而,过去十年来,这些正在一点点地变化。往坏的方向走…

不仅美国主流媒体时不时就有报道指责中国或者华裔的间谍行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主任
Wray 还曾经在国会作证,说几乎在美国每个有FBI
区域办公室的地方,就有中国的学者学生在从事“非传统的”信息搜集工作(英文报道: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8/02/15/fbi-director-testifies-chinese-students-and-intelligence-threats)。Wray
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

最近有一个同事在移民局面试,就被直接问到是不是“间谍”!

我们在谴责美国某些人在把间谍问题扩大化的同时,有没有好好反思:

美华怎么了?

美帝怎么了?

要深刻理解美华目前的处境,一定要把它放在“中美关系”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

最近几年,美国有关方面不断指责中国对美国政府和公司进行间谍活动。当然,中国也会指责美国在中国的间谍活动。其实,世界各国都在互相进行间谍活动,只是手段、方式方法和规模不同而已。

我等“一介草民”,自然对哪个国家的情报收集战略都一无所知。根据常识理解,来自某个国家的情报收集工作,应该既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的统筹安排,也会有企业和公司对竞争对手的商业和技术机密的觊觎,更有见利忘义的个人为了名利而铤而走险。

不管间谍的背景如何不同,有一点是一样的:美国华人深受其害!

中美之间以前难道没有间谍吗?互相开放国门,就必然会有“苍蝇”和“蚊子”一起飞进来了。容鄙人大胆猜测,以前美帝对天朝的间谍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上;而天朝对美帝的间谍活动,在数量上和深度上,应该对美帝不构成任何威胁,不足为惧,所以基本上相安无事。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经济实力的提升直接促进了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大量的留学生涌入美国,2018年就有363,341 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

(数据图片来自:https://www.statista.com)

一方面,中美之间的距离在缩小,美帝对天朝的提防越来越强。海量的留学生中难免会有极小极小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试图获取自己不应该获取的信息,甚至机密。有理由相信在总数上超过了若干年前的水平。

另一方面,这些年,美帝穷兵黩武,国力消耗显著,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减少,甚至有些力不从心。此消彼长,美帝再也没有以前的自信和慷慨大度。

要是天朝还是20年前的科技水平,自动驾驶技术拿到中国公司也没有用,估计曹光植(Guangzhi Cao)会安心在特斯拉做一个工程师,慢慢往上爬。像他这样的工程师,也不会被人盯着。谁会去盯着来自索马里的工程师呢?从这一点来说,美国华人似乎应该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终于被人“重视”了。只是这点“自豪”,有点“酸楚”。

对很多美国华人来说,这是一种堪比五味杂陈的感受。祖国发展了,父老乡亲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自然是非常值得高兴的;高铁牛逼了,回国探亲访友快捷方便了,省时省力,海外华人也欣然。可是,当“故乡的云”飘向远方,生活中的“苟且”要远远多于“诗”,美国华人到底该何以自处?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要“报效祖国”。先不说“祖国”的定义是什么。半个多世纪前,钱学森、邓稼轩等人千辛万苦回到中国,我相信他们报效祖国的赤字之心。但是,他们回得潇洒,“轻轻的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不想辩论,不想钻牛角尖,他们到底有没有带走一片纸片的机密的东西。应该都装在了脑袋里了。你要是没有那样的脑袋,却鬼鬼祟祟地复制各种机密文件,那只能说是给“祖国”丢脸了。

现在确实有一小部分海外华人,打着“报效祖国”的旗号,招摇撞骗,偷鸡摸狗。给祖国抹黑的事情,我是没有资格管,也管不了。可是这些人给整个海外华人群体抹黑了,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多少有点说话的资格。

类似曹光植的案子,我基本上相信与中国官方扯不上关系,也与“报效祖国”鸟关系没有。更多的是当事人和相关机构私欲膨胀的结果。美国公司之间也有互相挖角和窃取机密。

美国白人竞争对手之间互相挖角、跳槽、窃取机密,没有人会说白人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一旦那个伸出“黑手”的是华人,一些白人和媒体一定会把他/她跟华人社区或者甚至亚裔社区联系起来。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谴责在一些白人中仍然存在的种族歧视。只是,我们在谴责白人的种族歧视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擦干净自己的嘴巴和屁股?

美国华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来就比较狭小。一旦被这些“害群之马”牵连,必将受到进一步的挤压。我们这一代正在老去,可能已经无所谓了。可是,我们下一代还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条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铺就,却只需几个人的破坏,就再也不能通行。

在美的华人工程师远比现在流行的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硅谷工程师过得体面、有尊严。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婪,把这些都毁了。即使没有中美的竞争和冲突,每个从业人员是否都应该自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况现在中美关系微妙,“科技冷战”有一簇激发之势,自律亦是自保。

美帝和天朝,犹如两堵高大的墙,美国华人穿行其中,只能根据阴影的长度来推算太阳的高度。

有人或问:“何不归去?”

君不知“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此文原载《费城废话》微信公众号

我的好姐姐(催人泪下)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谷世斌                           朗诵:孙阳

朋友,你好,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旅居加拿大的谷世斌先生的投稿《我的好姐姐》。

作者谷世斌(前排左一)与父母、姐姐及哥哥们的全家福

我在20世纪50年代末降生,成为父母和家人疼爱的谷家老儿子——“老七”。我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五个兄长,姐姐和我在家中排行是一头一尾,长姐幺弟,血缘再加天然,有着特别的亲情。姐姐从小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特别高,特别重要,特别亲近。母亲去世得早,我后来也体会到了,姐姐对我的大爱里面其实也饱含着深深的母爱。

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年前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爱的、也是唯一的亲姐姐因病不治,依依不舍地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我们心中的最痛!

我知道,在医院手术台上的最后时刻,她一定放心不下爸爸和家人,也一定更放心不下最疼爱的“老七”……

我记忆中的姐姐,爱笑、健谈、聪明、能写,还十分顾家,是个真正秀外慧中的好姐姐。姐姐长我十八岁,她上天津中医学院时我五哥、六哥还有我都很小。她心里永远惦记着爸爸妈妈和弟弟们。每个星期六下午,姐姐都是背着她的花布书包从学校准时回家过礼拜天。我清楚记得,姐姐一进家门就会高兴地说“姐回来了!” 哥哥和我都高兴地围着她转,望着那个花书包。姐姐总是笑着,慢慢地从书包里拿出她带给我们的好吃的:有学校食堂买的肉包子、蒸饼儿、炸小鱼儿、四喜丸子……。有一次还给我带回来好几只蛐蛐儿,最能打斗的一只还成了“常胜将军”。长大了我才知道,那都是姐姐省吃俭用给自己弟弟们买的,她自己却舍不得吃!那年月,生活多困难哪,姐姐的心里是多惦念着爸爸、妈妈和她的弟弟们啊!

我才几岁时,妈妈身体不好,姐姐怕妈妈累病了,总是帮着她洗衣服做饭,并照看还小的我和六哥。我小时候比较好动、不着家。一会儿不知哪儿摔伤了,一会儿和邻居的孩子打起来了,每天在外面玩得脏兮兮的,我那一双小黑手冬天时手背上净是裂口儿,姐姐每每看了,心痛得直掉泪。我没少给妈妈和姐姐添麻烦。我至今还记得,文革中姐姐从上海串联回来,为我们讲大上海城隍庙的故事,从此我就记住了上海有个城隍庙。姐姐还打开一包包的上海果脯、米糕、大白兔糖什么的。告诉我们每人只能吃一个,多了没有。

一九七一年妈妈去世了,我那时才十二岁。姐姐担心学校放假我没人管会出问题,又惦记我的生活,一连几年都接我到唐山255医院姐姐姐夫家去住。在部队医院大院,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寒暑假,结交了不少同龄小伙伴儿。

记得我们一起在院子里的石头桌子上吃饭,边吃边聊,菜饭不够了就到对面的食堂去打。那时大院食堂做得西红柿炒鸡蛋怎么那么香啊!姐姐待我和她的女儿们一样,好亲好亲。一次我说腿痛,姐姐就给我买了新秋衣秋裤,至今我都觉得暖暖的。我对姐姐的印象甚至比妈妈还要深。

1978年姐姐在唐山地震后重建的劳动中不幸被砸伤。她与病魔顽强斗争的十年,也是我们姐弟一起度过的欢乐与痛苦交织,永生难忘的十年。

十年中,姐姐几次住院,记得我下班后常常直奔医院,照顾姐姐、帮姐姐锻炼、捶腿捶腰、鼓励姐姐,病房里常常是欢声笑语。姐姐和护士长说“一天不见我老弟弟,心里就不踏实,我的弟弟各个好。”姐姐爱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说我五六岁的时候是六哥的尾巴,哥哥走哪儿我走哪儿……

姐姐最爱爸爸妈妈和我们,她一直到去世之前还念叨我们……

可惜呀!可惜!妈妈和姐姐都早早的离开了我们!我们好想念你们啊!我的好姐姐,在天堂安息吧!弟弟们永远怀念你!

作者:谷世斌

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高级经理,天津商会副会长。心系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积极组织与参与各类联谊活动与慈善活动。
朗诵者:孙阳

主持人 播音指导 天津市百名杰出女性
天津市文明服务形象大使  天津市和谐医患宣传大使
天津市无偿献血形象大使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经作者授权转载。来源:孙阳读书 微信:sunyangdushu

永远的春江花月夜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谷世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名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典雅、端庄、祥和的神韵深受人们的喜爱。乐曲以委婉古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象,赞颂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为《夕阳箫鼓》。此外还有《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称呼。浔阳是今天江西九江的古称,白居易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留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使浔阳这个古地名很有些名气。1895年这首名曲首次被李芳园编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一书中。大约在1925 年。上海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这首歌曲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定名为 《春江花月夜》。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多次整理改变,更臻完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全曲共分十段,除第十段尾声外前九段都有一个很富于诗意的标题,依次是:江 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声远濑、欸乃归舟。

中华大地壮丽多姿的山河,自古以来激发了无数音乐家们的创作激情,他们凝山水于丝竹管弦之中,以一首首优美的旋律抒发出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热爱和赞美之情。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中国保留下来的古典名曲中,像《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流水》、《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等情绪意境大多以静为主,像《十面埋伏》那样描写激烈冲突的曲目是不多见
的,这与我们的民族特点有关,与儒家的中庸学说提倡的中正、平和的修身养性之道有关,也与道家倡导的“返璞归真”“清净自然”的主旨有关。看过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道,罗贯中笔下的隆中草堂正中有一个条幅上面写到“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表现了诸葛亮远大的报负胸怀和高洁的人品,同时也是封建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和人生追求,与《春江花月夜》一类作品的意境刻画,正是相吻合的。一直到现在人们所喜爱的也大多是那种歌唱性、抒情性强优美平缓的音乐,而节奏强烈的重金属、快摇滚的作品,听众范围并不广。

《春江花月夜》古朴典雅的旋律富于歌唱性,它将春、江、花、月、夜五种自然美景集于一身的细致传神的描绘启迪了很多后世词作家的创作灵感,先后有多种填词版本问世,使乐曲变成为可演唱的歌曲,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这首名曲更广泛的流传。下面就请欣赏由王健填词、彭丽媛演唱的歌曲《春江花月夜》。

(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落霞斑斓。一江春水缓缓流,四野悄无人,惟有那淡淡袭来薄雾轻烟。看,月上东山,天宇云开雾散,光辉照山川。千点万点洒在江面上,恰似银鳞闪闪。惊起江畔一只宿雁,扑楞楞飞过了江面的杨柳岸。听,清风吹来竹枝摇,摇得花影零乱,幽香飘散。何人吹弄,笛声箫声箫声笛声,和着渔歌自在悠然,欸乃韵远,飘向那水云深处,芦荻岸边。唯有那渔火点点,伴着人儿安眠。春江花月夜,怎不叫流连。)

由王健填词彭丽媛演唱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清丽委婉,音乐处理上依然是以静为主。而下面这首由张鼎盛填词,彭修文编曲,朱桦演唱的独唱、伴唱版本在意境上特别突出了静中求动,以展现月夜中一江春水浩荡奔流和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的景象,听来别有一番风味。

(江上明月升,江畔花如锦,江水浩荡,花影婆娑,明月照恋人,。白帆片片,渔火点点,春江景色多么迷人。啊,月圆花好,夜空宁静,江水奔腾波光 潋滟,江天一色,万里无纤尘。远山倒影,奇峰巉 岩,绰绰影影,好一派人间仙境。听!江涛呜呜,水鸟咕咕,春风呼呼。这声音就像那急流湍湍。花影疏疏,真叫人浮想联翩,徘徊踯躅。看,皎洁的月亮,稀疏的星星,在那纤云中穿行,碧空深邃无垠,破碎的月亮,回旋的涡流,江上的月亮多么迷人!圆月、春花、江潮、云影。构成如画美景,幽雅清新,悦目赏心,真叫人心旷神怡触景生情。)

“春江花月夜”最早作为一个篇目名称,相传最早起始于南北朝后期陈后主(即陈叔宝)的词作名,后来到隋唐时代有很多文人都有同名之作,而流传于后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唐代张若虚创作的长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 江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全诗共 36句252字,充满诗情画意。

作为音乐作品的《春江花月夜》与文学作品的《春江花月夜》,虽然名称相同而实际在创作上并不存在相关联的因果关系,但在内容和意境上却有异曲 同工之妙。在韵味和品位上共同闪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品的光辉。

由上海作曲家徐景新编曲的女高音独唱《春江花月夜》,作品的意境令人想到朱门玉户灯火楼台的贵族之家,一位贵妇人眼望月色江天发出了心中的咏叹。

(啊!江上明月升,江畔花如锦,春潮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 十九世纪末叶,西方的音乐艺术和音乐理论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家们将这种外来的艺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在不停的探索中创作出很多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也先后被改编成木管五重奏和钢琴独奏 等形式。请欣赏黎英海编曲的钢琴曲《夕阳萧鼓》。

作曲家陈培勋以原曲为素材,原曲意境为基础创作了交响音画《春江花月夜》,管弦乐队细致入微的表现力和丰富多彩的音响为这首名曲增添了新的韵 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一路上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又接纳百川而兼容并蓄不断发展壮大了自己。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观念,既在继承又在不断发展改变和丰富自己。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来自遥远的过去,更在于它总是在使自己适应新的发展。《春江花月夜》以及中国为数众多的民间乐曲,一方面本身是一件活的文物、一件精
美的艺术品,同时又是极难得的创作素材,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中显现出千姿百态。这正如一位美丽的姑娘,因不同的妆扮而仪态万方。雍容华贵也好。 清新明丽也好,质朴自然也好,素雅端庄也好,活泼矫健也好,它的本色不改,它的神韵依然,它将永远在人们的心头驻留,永远的光灿夺目。啊,永远动人的《春江花月夜》。

(同名音乐专题节目《永远的春江花月夜》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荣获1996年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三等奖, 1996年天津广播文艺节目评选一等奖。 撰稿:谷世乐  ,编辑:谷世乐、闫璞,播音:路芳,录制:高雪松,监制:王大方、郑永志)

编者附:

《春江花月夜》歌词:

江楼上独凭栏,
听钟鼓声传,
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
一江春水缓缓流,
四野悄无人,
惟有淡淡袭来薄雾轻烟。

看……
月上东山,
天宇云开雾散,
云开雾散,
光辉照山川,
千点万点,
千点万点撒在江面,
恰似银鳞闪闪,
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
呼楞楞飞过了对面的杨柳岸。

听……
清风吹来竹枝摇,
摇得花影零乱,
幽香飘散,
何人吹弄笛声萧声?
萧声笛声,
和着渔歌,
自在悠然。
艾乃韵远。
漂向那水云深处,
芦荻岸边,
惟有渔火点点,
伴着人儿安眠。
春江花月夜,
怎不叫人流连?

点赞老中医

Reading Time: < 1 minute

(宾州)  谷世强

早春二月,大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老中医》已经从大陆开始热到了北美。

我在温哥华的五哥是西医,平日真是百忙。今天,他特意发微信说《老中医》影响大了,他也要抽空追剧。《老中医》的男二号演员冯远征参加了中国两会。他在温哥华的学生转发了冯远征的微信,介绍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三次会议文艺和社科界政协委员时的一幕: “谈到传统文化,政协主席汪洋指着我对习近平主席说:‘最近在看他演的《老中医》’。习近平主席对我说:‘我知道,可惜,我没有时间看。你爱人(梁丹妮)也在这部戏里有演出’。我说:‘是的’。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主席这么忙,还如此关心一部电视剧的播出,还能说出这部剧是我和我爱人一起出演,真的令人感动。”。

有意思的是,我家从《老中医》开播起,也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追剧热。我虽远在美国,但家里装有SUNTV机顶盒,早餐时间正好是国内黄金时段,与国内的家人同步追剧一点不耽误。弟弟世斌在西海岸的温哥华时差更大,但也照样能追剧《老中医》。我太太则不喜欢受大陆央视黄金时段限制,每天上网从YouTube上追剧《老中医》。YouTube上还能看到央视一套采访陈宝国等剧组主要人员的《据说很好看》节目和《老中医》的先导预告片等。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亲朋和同学通过央视直播和YouTube追剧《老中医》的也很多。看来,《老中医》已经成功地热出了中国,也正在热遍春暖乍寒的北美华人市场。

为什么我们海内外家人都喜欢追剧《老中医》呢?因为父亲谷济生就是天津的名老中医。名如其人,2009年2月,父亲以93岁高龄从天津驾鹤西去,他一生悬壶济世,是天津市最早一批享有国务院津贴的名老中医,也是知名的中医肝病专家。而且,我们唯一的英年早逝的亲姐姐谷世敏是天津中医学院科班出身又深得父亲亲传的老中医。我大哥谷世喆教授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的现任北京市名老中医,我大嫂张兆同教授跟我大哥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同班同学,当然也是科班出身老中医了。

天津名老中医谷济生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海外不仅能看到大哥谷世喆多次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开讲的中医养生保健讲座,而且还能在YouTube 上看到大哥谷世喆教授针灸取穴方法和他临床治疗的视频。所以,我们海内外家人争相追剧《老中医》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家人特别喜爱看《老中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星陈宝国给老中医翁泉海演活了,的确很像中医。 他诊病望闻问切的动作神态和说话语速口吻特别是他的形象,跟我们心目中的老中医、父亲谷济生实在是太相像了!这不,在温哥华的弟弟世斌接着我大哥和在天津的二哥讨论《老中医》的话题在我家微信群里说 “正在温哥华跟踪观看,陈宝国戴眼镜的样子让我想起咱爸五六十岁时候的形象”。 我二哥谷世宁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没有学医,他接着就回复弟弟说 “我昨天还和你二嫂说同样的话呢!”。

我记忆中的父亲高度近视,个子高、头发白,很有主任医师范儿。父亲一生没有其它嗜好,就是给患者看病和阅读医书杂志并翻阅报纸新闻。每天即使是午休,也是睡前阅读我家订阅的中医和西医期刊杂志,手不释卷。他高度近视但开出的每一个中医处方都如同书法杰作,工整规矩没有一点含糊差错,每一份有父亲签名的处方,都被书法和中医爱好者收藏。10年前,家父去世后,网上竟然有人拍卖和收藏父亲的手书处方,不知道是谁人从哪里收集到的。天津市第一医院肝病研究所的牌匾就是父亲的书法手迹。

1976年唐山大地震殃及天津,我家当时住平房,父亲卧室的内吊顶给震坏了,石膏碎片散落在床上、地上。地震时,我们陪着父亲慌乱中跑到院子外面的马路中央,没拿父亲每天睡觉时放在枕边的近视眼镜。没有近视镜,父亲真是啥也看不清楚。所以,那时19岁的我身体灵活反应快,趁着没有余震返回家里到父亲床前拿到他的近视镜就立即跑了出来。有了他的高度近视镜,父亲在地震棚里和医院诊室又忙着给病患们诊病开处方了。越是遇到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病患越多,父亲就越是从早到晚的忙。

《老中医》中不是有翁泉海舍命自费到矿上为穷苦矿工治霍乱一场戏吗?现实生活中,响应国家号召关掉已然成名并且收入丰厚的私人诊所,到天津市第一医院建立中医科的的父亲,在1958年就赶上了医院附近的天津东货场内化学品仓库大火,很多工人中毒昏迷不醒,西医一时也没有现成的特效药可用。面对中毒患者的生死存亡,父亲精心诊治,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医者担当大胆用药“活羊热血” 解毒,最终让中毒的工人患者起死回生并且痊愈。当时的《天津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父亲救死扶伤妙手回春的医德和医术,在天津又一次弘扬了中医药学。

父亲妙手回春的病例很多,但他一生做人谦虚低调。记得那是1980年前后,太太跟我认识谈恋爱不久,她的同事穆师傅的儿子患有当时让天津和北京多家大医院束手无策的严重肝病。当穆师傅得知我太太跟中医肝病专家谷济生有我这一层关系后就“走后门”找到父亲给他的儿子诊病。父亲确诊后告诉穆师傅,他儿子的肝病不是不治之症,有治!果然,穆师傅的儿子服了几付父亲辨证施治的汤药后病情大有好转。大约半年后,穆师傅的儿子肝功能恢复正常了,孩子甚至可以在学校跟同学一起踢足球了,穆师傅的儿子得救了!从此,每年春节前,回民穆师傅都会精选一块上好的羊肉来我家看望父亲致谢,年年不断。我和太太结婚时家具还凭票供应呢,穆师傅亲手给我们做了特实用的玻璃门书柜,也是感谢父亲救他儿子一命之恩。父亲行医治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现在,我的书房墙壁上还悬挂着父亲当年赠送给我的书法横幅:自强不息!

《老中医》翁泉海的故事发生在南方的大上海。1917年出生的老中医父亲谷济生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北方大都市天津悬壶济世直到病逝。1932年,他考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经过4年寒窗苦和施今墨先生的亲传,1936年父亲以优异成绩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立即返回家乡担任河北省玉田县医院院长。与《老中医》翁泉海在家乡孟河开诊所,然后又在那战争动荡的年代举家搬迁到附近的大上海行医闯天下一样,在家乡玉田县行医名声鹊起的父亲,也在那战争动荡的年代不得不带着母亲和我姐姐、大哥和二哥辗转来到天津行医治病闯天下。不同的是,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华北国医学院科班出身中医师,深受施今墨先生中西结合思想影响,1956年就放弃自己在天津已然小有名气而且收入颇丰的私人诊所,响应国家需要受聘到天津市第一医院并创办了该院的中医科。从此,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天津市第一医院,培养出很多名如今天津市的名老中医。

今天追剧央视一套《老中医》第17集,看到以翁泉海为代表的上海老中医在国民政府“废止旧中医案“中拍案而起去南京顽强抗争捍卫中医中药这场大戏。其实,网上搜索关键词施今墨先生的话,近代史中1929年在汪精卫的国民政府提出《取缔中医案》后,立即从北京挺身而出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并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政府请愿抗争的北方中医请愿团组织者正是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1954年4月, 施今墨先生当面向周总理提议,中国要建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院和中医学院,形成振兴中医的完整体系。他还向周总理建言,要开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提高中医地位。

1932年施今墨先生在北京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就一改中国自古都是通过师承家传带徒方式培养中医的传统,遍请中西医名师来校授课,既系统教授中医的望闻问切和伤寒金匮以及辨证施治,也系统学习药物学、西医学、解剖学、病理学甚至法医学,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

施今墨先生和父亲那一代开明老中医深知中西医各有各的局限性又各有千秋,必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才能振兴中医药学的道理。我在观看《老中医》时也想到屠呦呦借助中医指路实现中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没有屠呦呦深刻领悟中医《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古老中医验方,就没有这诺贝尔奖的科学发明灵感。

当古老中医药验方触发的灵感与在北大医学院受过正规药物化学教育训练后又改学中医的屠呦呦发生碰撞时,就火花四溅了。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中医验方启迪下采用现代科研手段对黄花蒿进行乙醚萃取和钝化,人类的福音、疟疾病害的克星青蒿素终于诞生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国荣获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就是这样神奇地与东晋时代的老中医验方有如此的不解之缘!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其实, 屠呦呦也算得上是一位老中医了。她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又接受了两年中医培训,一生都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长江后浪推前浪。近日,我大哥谷世喆教授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了科技二等奖。

从民国时期《老中医》翁泉海、施今墨先生到父亲谷济生到今天我大哥谷世喆教授这新时代的名老中医,都在自强不息地丰富着伟大的中医药宝库。经过一代代老中医的不懈努力,走向科学现代化的国粹中医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健康福祉的明天还远吗?

我们追剧《老中医》,缅怀九泉之下的父亲和姐姐,我们点赞老中医们的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经作者授权转载。原载于3月14日《侨报》,电子版链接: https://ny2.uschinapress.com/category/5902-3-14-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