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Editorial Team发布的文章

罗素:我不愿揭中国人的短,但中国人有三个很大的缺点!

Reading Time: < 1 minute

哲学门

伯特兰·罗素(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他大概是上个世纪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活跃的合理主义与自由思想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对爱情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支配了他的一生,他的箴言值得一再品读。

中国人待我不薄,我不愿意揭他们的短处。
但是出于对真理负责,也出于对中国人的考虑,隐讳不是好主意。
我只要求读者能记住,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我所遇见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同时,我准备起草一份严肃的起诉书,控告任何一个欺侮中国的列强。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中国讲学一年。
这一年里罗素目睹了残破落后的中国,也独具慧眼地看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西方人没有的优点和缺点。
罗素一生撰作甚丰,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他被无数人视为时代的先知。也被评价为具有“穿越时空的仁慧目光”。
他的文章也往往直指人心,发人深省。
1922年罗素归国后撰下《中国问题》一书。在书中畅谈他对中国的认识和所见所闻。
本文节选于书中《论中国人的性格》一章,百年之后读来颇有“穿越时空”之味。
对中国人的主要性格缺点,他以犹豫的心情谈了三点:贪心,懦弱和缺乏同情心。
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王朝更替史,每个王朝都是从兴旺到衰落,做臣子的渐渐地不听从王命,政府几乎瘫痪,社会动荡不安。有时长达百年之久。等到新王朝取代了旧王朝,中央集权又再次得到巩固。
罗素认为孔子是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更多地阐述了君王的治国之策,他所希望培养的美德不是彼岸世界的来世幸福,也不是要人们承受亚当和夏娃犯下的原罪,而是希望造就社会的繁荣。孔子思想跟西方宗教的武断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自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品质,但是给罗素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的忍耐力。“他们坐等不幸自行消退,象汽水的泡沫一样自行消退”。
百年变迁,于人于我,于好与坏,其中玄妙,各怀感慨。
01
缺乏同情心
在我快要离开中国之前,有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诚恳地要求我谈谈中国人性格的主要缺点。我以犹豫的心情谈了三点:贪心,懦弱,缺乏同情心。
说起来很奇怪,这位作家非但不生气,反而承认我的批评公正中肯,并和我继续讨论可以对这些缺点进行医治的办法。
这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最大美德。
中国人的缺乏同情心,使每个西方人感到震惊。他们缺乏人道主义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促使西方用百分之一的精力,去安慰自己用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给他人造成的不幸。
如果一条狗被汽车严重辗伤,十有八九过路的中国人会停下来对这条可怜的狗的痛嚎感到好笑,并以此取乐。
看到痛苦本身并不会引起一般中国人多少同情心。事实上,他们好像看到别人痛苦还感到很惬意开心。
从中国历史以及1911年以前刑事法典来看,中国人决不是没有残忍行为的心理冲动,但我本人并未遇见这种情况。
有一点必须指出,所有的西方列强都是残忍行为的实践者,只不过我们西方人用伪善部分地掩盖了我们的残忍行为。
02
懦弱
懦弱,是中国人的令人一看便知的一个缺点。但是我并不相信他们真的就缺乏勇气,贪生怕死。
在战场上两军相战,双方都想逃离战扬,胜利就属于首先发现对方溃退的一方。但是这只能说明中国士兵是明智的人。
因为没有什么重大的冲突,军队也纯粹是由雇佣兵组成。
当势态严重时,例如,“太平天国起义”,据说中国人打得非常勇猛顽强,特别是他们在有良帅骁将时更是如此。
中国人的忍耐精神是少有的。
中国人会为了在许多好战的民族的人看来全无必要的动机,如只是为了不肯说出别人隐匿被盗物的地方而忍受折磨,甚至死亡。
尽管比较起来他们缺乏战斗的勇气,但他们一点也不比我们西方人更怕死,他们随时准备承担自杀的义务就是一个明证。
03
贪心
贪心,我以为是中国人最大缺点。
生活艰苦,很难挣钱,为了得到金钱,除了极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外,许多人会贪污犯罪。
仅仅为了几分钱,几乎所有苦力阶层的人都会甘受一次死的危险。
中国与日本打仗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政治家根本不能抵制日本人的贿赂。
我认为这种贪婪的缺点可能是根源于经济条件。也许多少年代以来,品行廉洁的人在生活中吃亏了,得不到所需要的钱。只有当经济条件改善了,这种贪婪的情况才会减少。
我不相信今日中国的贪污腐败,要比欧洲18世纪的情形还要糟。我从没听说过中国的将军比乌尔伯勒公爵更腐败,也没有听说中国的政治家比卡迪纳尔杜布瓦贪污受贿更甚。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人完全有希望变得像我们西方人那样的诚实。当然实际上西方人是否真的廉洁,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04
我不相信“东方人阴险”
到过中国的旅游者发规,独具魅力的中国优良文化传统颇难保持下去,它必将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而消失。
但是,有些东西仍然可以保留下去,如中国人的某些无与伦比的优秀道德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正是现代社会生活最最迫切需要的。
在中国人所有的道德品质中,我最欣赏的是他们平和的气质。
这种气质使地们在寻求解决争端时更多地是讲究平等公正,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喜欢仰仗实力。
西方人中间有一种论调:中国人不可思议,满脑子的神秘思想,我们难以理解。
如果到中国去长期生活体验一下,可能也会使我抱这样的观点。但是,依我在那个国家讲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并没有发现有任何迹像可以证明这种论点是正确的。
中国人相当有教养,聪慧而明智。我根本不相信“东方人阴险”的神话。
我确信,在一场互相欺骗的游戏中,一个英国人或一个美国人十有八九会战胜一个中国人。
05
“不文明”是误认
我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一行人坐在轿子里,被抬着穿过山丘地带,路途崎岖险峻。
这些抬轿子的苦力十分辛苦。当旅途到达山的最高处时,我们要求他们停下来歇十分钟。
他们立即生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似乎对世界上一切都毫不在意。
如果在其他任何国家,只要稍微有点心计的人都会在这种情形下抱怨这炽热的天气,以此要求增加小费。
我们在那时却担心汽车是否已在指定的地点等候我们。
一个欧洲人在向旅游者推荐下榻地点时,往往告诉你,那里乘火车很方便,因为对欧洲人来说,在选择任何一个地方的住处时考虑交通便利是最重要的。
但是,中国人却会对火车只字不提,即使你问起,他也会答非所问。他兴致勃勃地告诉你的是,哪儿有一个古代皇帝营造的宫殿,哪儿湖中有一个栖身之地是唐朝一名忧心天下的著名诗人所建的。正是这种文化视野和看法不同,而被西欧人误认为不文明。
06
谦恭并且自信
中国人,上至高官显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种冷寂而内向的尊严,即使是一个受过欧洲文化教化的人,也不会损失这种特性。
中国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都是很谦恭的。
他们的自豪感来自于自信。
他们承认中国军队不如外国军队强,但中国人却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来自于人或民族的素质。
我认为,中国人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文明的国家,而西方人对此不能接受,因为判断的标准截然不同。
我们西方人崇尚“进步”,这只不过是渴望环境发生变化的一种伦理上的幌子罢了。
如果有人问我,机器是否真正地改善了这个世界?这个问题会使我们的回答语无伦次:机器确实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它使世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我们确信,十有八九所谓崇尚“进步”的西方人,所谓爱好“进步”实际上是嗜好权力,喜欢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使事物发生变化和差异。
07
“死要面子”是为了实现尊严
中国人的“死要面子”,经常使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荒唐可笑。
然而,中国人仅仅是要求实现与他们社会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个人尊严。
每个人都要“面子”,甚至连社会地位最卑下的乞丐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想严重触犯中国人的道德规范,那你就不要使他丢面子,不然你就是在羞辱他。
如果你用违反中国道施规则的方式和一个中国人讲话,那他一定会嘲笑你;如果中国人不想把你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冒犯,那你的话必定被他们当作了笑料。
有一次,我认为我教的一些学生不像我期望的那样用功,我就像以前对我的英国学生那样谈了些看法。
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这些学生都很不自在地笑了。我对此感到很惊讶,后来我才搞清楚了其中的原因。
中国人,甚至那些最文明的人远比我们西方人更讲究客套。然而这种习惯不利于提高效率,更为严重的是不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诚挚而真实的关系。
如果我是中国人的话,我将希望减少一点表面客套带来的痛苦。但是,中国人由于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已经养成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心性。
中国人的彬彬有礼与我们西方人的直率相比,究竟孰优孰劣,我尚不敢断言。
08
会要创造出更灿烂的新文明
在中国我遇到一些人,他们像我们西方国家教授那样熟知西方文化。
然而,他们并没有失去文化心理上的平衡,也未脱离自己的人民。
他们认为,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如野蛮好战,动乱不安,欺负弱小,利欲熏心,追求纯粹的物质享受目标等,是不可取的。
而一些好的东西,特别是西方科学,中国人则希望学习采纳。
古老的中国本土文化已经变得几近僵死,其文化与艺术已不像过去那样具有生机,孔子的儒教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中国人的需求了。
凡受过欧美教育的中国人都认识到,他们需要外来的新因素来振兴他们的传统文化。因而,他们开始转向西方文明,渴望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新的活力。
但是,他们并不希望创建一种类似我们的文明。他们期望开拓一条更为理想的文明之路。
假如中国人不被煽动尚武精神,那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更加灿烂的文明。这种新文明将比我们西方人现在所能创造出的任何文明更令人神往。

抓住历史机遇,研究未割让的俄占中国领土领海问题

Reading Time: < 1 minute

殷敏鸿 

编者按: 文中涉及的未割让的俄占领土,不包括被俄罗斯不平等条约侵占的领土,有十几个台湾大

一,收复俄占中国领土领海的历史机遇来临,理论需先行

历史上,俄国攫取了大片中国的北方领土,导致中国丧失大片通往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北冰洋的东北亚沿海土地,给国家发展和安全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在俄国攫取的北方土地中,有一部分有不平等条约作为依据,有一部分连不平等条约依据都没有,属于非法占据,仍应属于法律上的中国领土,中俄领土边界问题远没有彻底解决,仍存在数十万平方公里未正式签约割让给俄罗斯的中国领土,以及衍生的大片领海等权益,有希望依法和平收复。

“中俄边界问题已经彻底解决”的说法不符合从清朝到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各种边界条约等上位法,缺乏法律效力。虽然九十年代后确定了东西段约四千公里长的中俄边界线,但是边界外的飞地,仍是法律上的中国领土。虽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称中俄“相互没有领土要求”,但条约是有期限的,目前还有两年有效期,有效期过后,仍可以提出领土要求。

中俄要实现真正的和解与友好,就不能不正视上述重大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两年多,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且还会有更大变化发生。俄罗斯受到严重制裁,不得不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比如此次普京访华时,就在图们江出海通航与黑瞎子岛开发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两国越是关系好,越有可能解决争议领土问题。五十年代中苏关系融洽时,中国从苏联收回旅顺等权益。

历史机遇来临可能是突然的,如果没有提早做准备,临时抱佛脚,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研究成果,导致错失历史机遇。如谈判时不知道有的土地可以争取,导致没有提要求,或者由于获得的依据不足,导致无法争取到某些土地。

二,未割让的数十万平方公里俄占中国领土简介

俄方占据的本属中国领土的远东和西北大片土地严重缺乏合法性,下面是简述和地图。主要内容摘自笔者发表在《中国国际法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的论文《中俄北京条约里的重大漏洞:未割让约三十万平方公里外东北中国领土》等文献。主要观点至今没有遇到有力质疑。

(1)唐努乌梁海(图瓦)

自从18世纪签订《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界约》等至今,面积约17万多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图瓦)从未被历届中国政府签约割让,也不属于独立前后的蒙古国,仍是法理上的中国领土。

(2)外东北约三十万平方公里未割让的中国领土和图们江口地区

《中俄北京条约》第一条规定北京条约“详明”、“确认和解释”《瑷珲条约》第一条关于领土划分的规定,应理解为领土划分和割地程度与《瑷珲条约》差不多,而根据《瑷珲条约》,有共约三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尼布楚条约》确认的外东北中国领土没有割让给俄国。

《瑷珲条约》规定的未割让中国领土与中俄共管地区

《中俄北京条约》第一条还规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点为南北两条中俄边界线的分界点,北部界线“其北边地属俄罗斯国”,南部界线“其二河之东地,属俄罗斯国”,俄文汉译本的表述相同。“其北边地”应为正北方土地,“其二河之东地”应为正东方土地,均不含东北方土地。

根据《中俄北京条约》未割让的外东北中国领土

因此,《中俄北京条约》划给俄国的领土只有外东北的南北两部分,且这两部分还有大片条约规定的“俄国人不得占”的中国人居住和渔猎地,包括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参崴等地。

外东北中部一大块约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领土、库页岛,以及外兴安岭西部以南约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等,没有被割让给俄国,仍是法律上的中国领土。

此外,依照《中俄北京条约》第一条,图们江口东部日本海沿岸土地也属于未割让给俄国的中国领土,最起码图们江通往日本海这一段河的东部及沿岸领土,以及衍生的领海,仍应属于中国。

根据中俄北京条约,整个黑瞎子都是中国领土,要以条约文字规定为准,附图上粗略的边界线不符合条约规定,应属无效。

并且《中俄北京条约》第三条还规定:今后如果发生边界争议问题,按照条约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解决。因此,中俄边界可以重新再议。

(3)俄国违反条约制造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的责任问题

俄国当局在1900年制造了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占据江东六十四屯至今,严重违反了《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俄罗斯应道歉和赔偿,并承担违约责任。

,建议

领土问题研究成本很低,性价比很高,但需要较长时间积累和资料档案等资源。可以研究主张争议领土领海的法理依据,历史依据,以及道德依据等。

研究主体可以包括体制内外学者,因为多年来相关研究在体制内是冷门,受到冷遇,虽然体制内具备很好的研究条件,但成果很少。反倒体制外有研究者靠兴趣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和参考。历史上,体制外的宋教仁先生靠一己之力研究间岛问题,研究成果帮助清政府在谈判中获胜,保住了两万多平方公里东北领土。

震荡与思考:一份在中美缝隙中的城市观察

Reading Time: 2 minutes

罗雨翔

01

中国与美国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纽约市政府工作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职场新人和外国人的双重身份令我对纽约市政的一切都感到无比稀奇。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是托福考生的共同阴影。如果让初到纽约的我回答这道题的话,一定会失语,因为纽约的“怪”让我哑口无言。在这座超级大都会里,地铁系统竟然可以如此的脏乱差,并且市长和州长还会互相“甩锅”推卸责任;“街道办事处”会定期和社区开会,将居民对明年政府投资的建议反馈到规划局和预算局,成为政府决策的一部分——小到要求多放一个垃圾桶,大到解决房价高的问题;在建设大型项目前,政府官员、开发商和专业人士会拿着图纸来到老年中心向普通市民做汇报,然后被民风剽悍的纽约民众骂得狗血淋头……

纽约市预算局的员工工牌
纽约市预算局的员工工牌

其实,在走出校门前,我的研究重点是中国的城市发展: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深圳的城市更新机制,暑假实习是在国内的规划院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参与的学术项目探讨的也是中国小区的运营。中国的城市发展轨迹令人着迷,除了千变万化的市场和环境因素造就了百花齐放的格局之外,一些文化因素——尤其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或许从更深的层次决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

然而, 出于机缘巧合,一心想要钻研中国城市的我反而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成为了“公务员”。不过,或许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横向对比和观察不同制度环境下城市发展规律的机会。作为一颗北美政治机器上的“小螺丝钉”,我一边做着老板下达来的任务,一边抱着田野调查的心态观察着美国大城市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一位在纽约打拼了多年的前辈曾告诉我:

“哪怕你的工作只是扫描发票,你都可能从发票的信息里渐渐窥见整个行业甚至是社会的底层逻辑。”

于是,我把工作中接触到的琐碎资料和无足轻重的数据视为理解美国的蛛丝马迹:对公园的投资预算如何揭露官员的政治偏好?居民反馈给预算局的建议到底会不会真的被落实?纽约计算房地产税的诡异公式背后体现了何种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制约关系?……

美国“公务员”的薪资不高,但胜在清闲。于是我用空闲时间将对美国城市的猎奇观察都记录下来,作为我的不成熟研究。我发现,这里并非理性至上——政策的制定充满了人情世故,尤其是每到关键决策点,大人物们的“戏”往往就特别多;民间和政府也并非泾渭分明——越是重要的城市发展项目则越是充满了私人资本和公权力之间的暧昧关系;纽约政府也有自己的“城投公司”,它总是冲在招商引资的最前线,并且闹出过近几年来政商关系界的最大丑闻……

所以说,对于在美国城市体系中打拼的外国人,逐步深入政治生态的体验,其实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纽约中央公园
纽约中央公园

02

建筑与经济

当年考大学时,在好友的影响下,并不知道建筑学为何物的我信誓旦旦地报考了建筑专业。大学最后一年毕业设计调研期间,我在青年旅舍偶遇了一位学经济的大叔。他在听了我的研究课题后说:

“我觉得你应该读一点经济学。”

于是,一场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自我“搏斗”拉开了序幕。在哈佛大学期间,我主修城市设计与规划相关的课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修区域经济发展时,我被社会科学这个对我来说全新的领域蹂躏着。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最关心的议题,是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是如何合作的问题。建筑学和规划设计可以帮人去构想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经济规律与政策制定则能指引人们去撬动资源、将理想变成现实。无论是中国的城市发展也好,还是美国的城市治理也罢,最棘手的问题通常都是各种合作问题:当人们有着各自的目的和能力时,我们如何设计出一套巧妙的方法,让看似目的相悖、能力相差悬殊的人们可以向着对各自都有利的共同愿景前进?

布鲁克林大桥公园
布鲁克林大桥公园

在我刚搬到纽约时,每天傍晚只要有空就会去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散步。那儿与曼哈顿仅一河之隔,华丽的天际线、充满活力的水岸设施与郁郁葱葱的植被共同打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景观。但更令我感到启发的是这座公园的财务运营模式。

当年,纽约政府在决定花天价建设这座大型滨河公园后,要求公园的运营必须做到财务自持——即后期运营不能再花政府的一分钱。于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了多方利益后想出了一套“狡猾”的解决方案:在公园里划出地块用来做地产开发,并用开发赚得的钱支付公园的运营费。公园的运营质量越高,河景房的价值就越高,赚得的公园运营费就越多,良性循环。如此一来,政府省了钱,普通市民得到了超一流的公园设施,富豪们得到了价值连城的风水宝地,三全其美。

地产项目(橙色地块)为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提供运营资金
地产项目(橙色地块)为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提供运营资金

算经济账和制定政策虽然不是像建筑设计那样的“创意行业”,但它们也可以是充满创造力的。我在学生阶段的研究中发现,广东地区以宗族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以及其衍生出的村集体社会结构其实是理清城市更新经济账的重要一环;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之所以得以破局,依赖的是当地文化与制度交织出的复杂关系网。现在,我在美国以注册规划师的身份参与了20多座城市里的地产、基建以及公共空间项目,除了同样体会这边的人情世故和政治因素对项目的决定性作用以外,更是发现了经济和制度的神奇。

或许,一座更好的城市,需要巧妙地利用社会和文化赋予的资源,并大胆地对它背后的经济和制度框架做优化。

03

奇观与日常

人的旅行习惯可以被分为“奇观”导向和“日常”导向——有的人喜欢去各种名胜古迹“打卡”,有的人则喜欢连续几天都光顾同一家路边摊,并把菜单上的不同口味吃个遍。

奇观与日常是任何一座城市活力的一体两面。提到纽约,很多人会想起电影里的摩天大楼、华尔街的金融巨鳄以及百老汇的歌舞升平——这些都是彰显纽约魅力的奇观。不过,有时候,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元素也可能是反映一座城市本质的关键。

新冠疫情期间,纽约最普通的城市元素之一——街道——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政府因为无法落实让市民居家隔离的政策,因此不得不转而思考如何让坚持外出的人们可以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减缓病毒的传播。于是,纽约市政府推出了两套以街道为锚点的“抗疫”政策。一是将部分马路封锁,不让机动车进,专供行人和自行车当成额外的公共空间使用;二是允许餐厅在一些人行道和马路边缘的空间搭建就餐区,让顾客可以在空气对流更好的户外空间吃饭。

于是,原本再普通不过的街道,通过人们对于空间的想象以及政策创新成为了疫情期间充满活力的奇观;而纽约这套政策背后的本质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权力结构和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疫情结束后的今天,许多人行街道和户外就餐区依然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这座城市里新的日常。看着这一切的发展,我感叹道:

“原来我们的城市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纽约疫情后保留下来的开放街道和马路就餐区
纽约疫情后保留下来的开放街道和马路就餐区

行走在疫情期间的街道上,我开始构想着将纽约的种种日常和奇观——以及两者间的相互转化——写成一本书。小到一个公园长椅和公共预算的注脚,大到对网约车的监管摩天大楼的规划,这些元素除了可以体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以外,还可以解释纽约城市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于是,我从公园、社区、交通、地产以及政府这五个方面出发,写下了25个以案例为主的图文短篇故事。

《创造大都会》| 上海三联书店 | 后浪
《创造大都会》| 上海三联书店 | 后浪

在这些章节中,我分析了纽约最“网红”的高线公园(High Line)是如何依靠民间力量诞生的;探讨了纽约超大型住宅小区是如何让投资方在短短的3年内蒸发掉了36 亿美元;研究了为何民主政治导致一条机场快线好几十年都建不好;揭露了全美最大的私人地产项目——哈德逊广场(Hudson Yards)——是如何依靠投资移民的钱建成的;以及讲述了纽约修改自己城市宪章的故事……

在写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既像是个举着小旗子提醒游客拍照的导游,又像是个每天傍晚坐在巷子里侃大山的老人。这25个相互独立的章节可让读者随意地跳着阅读,就像是初来纽约的游客体验这座城市的各个碎片一般。但将这些故事串在一起之后,你所感受到的则是这座大都会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在这里生活久了之后才会慢慢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

从我第一次根据在纽约政府的工作经历写下关于社区花园背后政治斗争的短文至今,已经过了快七年。在这段时间里,纽约以及整个世界似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几经革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读公众号了吧)——一切都变得更加碎片化、即时化。

我认为这些趋势实际上挺好的,因为碎片化的信息或许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地拓展视野,了解不曾熟悉的国度、领域和生活。带着对中美之间、建筑和经济之间以及奇观与日常之间的种种震荡和思考,我将这些关于纽约的故事合集称作《创造大都会》,因为这些故事本质上讲述了一座城市如何持续不断地进行创造和革新——这个过程既充满了闪光点,又伴随着阴暗面,但总是推动着永不停歇的前进和探索。希望这本书能让读到它的人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城市还可以是这样的”一种希望。

何清涟:台积电美国建厂阻滞竟是因为DEI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何清涟

台积电于2020年5月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2021年11月宣布在日本设厂,但日本厂后发先至,于今年2月24日正式落成,成了台积电海外扩厂的第一家。而几年前成呼啸之势的美国亚利桑那建厂,不仅第一家再度推迟,第二家更是纸上谈兵。美国媒体纷纷报导这家全球最大晶片制造商及其在拜登提振美国制造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遭遇挫折,进一步打击了拜登政府推动在美国本土生产关键零部件的计画,对于合作迟滞的原因,仍然是重复数年以来的老调,如果不是今年3月7日The Hill登载的那篇《DEI废除了CHIPS法案》(DEI killed the CHIPS Act),美国朝野连什么是真正的阻滞原因都不敢面对。

美媒重复唠叨台积电美国建厂阻滞表层原因

先简单解释一下何谓,Diversity-多样性;equity-公平;inclusion-包容性,缩写为DEI,这是美国如今新身份政治的核心理论,但不能按照字面简单理解,以为是针对所有种族与人群的公平包容,而是针对所谓「受害者」曾经的「受迫害」经历,在政府、军队及学术部门甚至企业的升职竞争中甚至司法中优先考虑。概言之,美国左派的新身份政治,是按照受害者理论构建的一个按身份赋权的等级金字塔,谁是最大的受害者,谁就居于顶端,从2020年以来,这个身份金字塔的成员从BLM、穆斯林、女权增加到lgbtqi+,等级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女权现调整至最后。

关于台积电在美国投资不顺,美媒翻来覆去说了好多原因,2023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综合各种资讯,发表一篇长文梳理了各种原因之大全,比如台积电赴美国设厂在施工和劳动力方面遭遇「文化上的水土不服」,导致项目受阻;在工程发包方式上,美国和台湾岛内的方式明显不同,引发了许多摩擦;此外,台积电在美国一直难以找到足够多的熟练工来安装关键的精密设备,还一度从台湾增派了500名专家赴美协助这一阶段的工作,这曾引发亚利桑那州工会不满,指责台积电只想借此引进廉价外国劳工。媒体因此发挥说:美国工人无法象台积电工人那样辛苦高强度工作,台积电得考虑一下美国工人的习惯。

最新的消息是《华尔街日报》今年3月18日报导,除了重复此前强调的部分原因,只多了一条:美国官员和分析师称,台积电强调专案面临诸多问题并推迟量产时间,可能是一种谈判策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其能够获得的《晶片法案》资金的份额。

如果不是早于WSJ报导之前的11天,The Hill那篇《DEI废除了CHIPS法案》,恐怕外界还被媒体蒙在鼓里,对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晶片公司纷纷弃美不明就里—— BTW,这The Hill不是右媒,是左媒,但比《纽约时报》更关注现实,因此,这家媒体刊登这篇文章不是否定DEI的推行,仅仅只是指出在此事上推行DEI影响了专案的成功。

DEI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完全不相容

《DEI废除了CHIPS法案》的作者是迈特·科勒(Matt Cole),他是Strive Asset Management (总部位于俄亥俄州)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投资官。他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尽管拜登政府最近承诺将最终放松对390亿美元CHIPS法案拨款的资金限制,以鼓励美国的半导体制造,但不到一周后,英特尔、台积电、三星都推迟了它们在美国各地晶片工厂的建设。原因是什么?迈特·科勒指出,就是晶片法案硬生生地嵌入了DEI的就业内容,作者指出,DEI是一种痴迷于身份的教条,以「多样性、公平和包容性」为核心,前一向谷歌按照DEI设计的AI大模型Gemini拒绝将「美国开国元勋」的肖像画成白人,成了美国著名的闹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DEI还感染了为从人工智慧到导弹等一切产品提供动力的晶片供应链,危及国家安全。以下是该文谈到的几条:「如何解释晶片制造商明显的忘恩负义(指不领政府承诺数亿巨额补贴的情)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对CHIPS法案中嵌入的DEI要求感到失望。《CHIPS》和《科学法案》的资金一直停滞不前。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这是因为《CHIPS法案》中充斥着DEI内容(原文称DEI Pork以表示作者的嘲讽之意),以至于它无法推动」。

企业经营者都知道,人力资本最基本的要求是资质合格,这是保证企业生存与赢利的基本条件,但「《CHIPS》法案包含19个旨在帮助少数群体的条款,其中包括在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首席多样性官,以及优先考虑与所谓的『少数群体服务机构』进行科学合作的条款。名为『机会与包容』的条款指示商务部与少数族裔企业合作,并确保晶片制造商『增加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对半导体劳动力的参与』。该部门将此解释为多元化的许可。其情况说明书声称,多样性『对于加强美国半导体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并补充道,『至关重要的是,这必须包括大量投资,为历史上服务不足的社区的美国人创造机会』」——简言之,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是否合规,不是美国拜登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让企业按照DEI原则照顾不合规的少数族裔优先就业是第一要务。

迈特·科勒指出,左派有很多要求,要求晶片制造商提交详细的计画,以教育、雇用和培训大量女性和有色人种,以及「参与正义的个人」(通常是法律上的「前科犯」)。他以亚利桑那州为例,在该州,「《晶片法案》中的DEI专案比实际晶片部分进展得更好。台积电沮丧地发现,由于公平是如此重要,人类最复杂技术的制造商必须依赖来自所有这些代表性不足群体的当地劳动力和学徒」,例如:晶片制造商必须确保雇用大量女性建筑工人,尽管美国建筑工人中女性的比例不到10%。他们还必须确保尚不存在的女性建筑工人和工程师的托儿服务。他们必须取消学位要求并制定「多样化的招聘名单政策」。对这个劳动配额制度,厂商必须制定计划,通过「与实地利益相关者密切、持续的协调」来完成这一切。在DEI理念的折磨下,台积电这些世界上最好的晶片制造商(包括英特尔在内)厌倦了成为《晶片法案》政治游戏中的棋子,只好「悄悄放弃了美国」。他们最后终于明白,政府的补贴只会在这些DEI项目一项项合规之后才一点一点地发放,企业的效率、速度根本不在DEI方案考虑之内。

这些问题只要去找厂商就会了解,但美国媒体不会报导,因为这会触怒当政的美国民主党,更何况美国大多数主流媒体就是DEI的鼓吹者与执行者。

台积电在美日两国建厂的遭遇说明什么?

台积电在美国亚历桑那州的建厂遭遇,实因《CHIPS》法案附带的雇佣条件完全不符合企业人力资本的要求。台积电在日本熊谷建厂成功的原因,无论是日本还是台湾媒体,都归功于日本政府几乎从零开始一路开绿灯,让中央到地方都以最快效率开始进展作业,比如,日本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资金补助到位及劳工品质出色,且日本在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上也具有优势,环环相扣让日本厂能够超车美国厂,提前到位。台湾中时评论干脆还加上一条,日本的成功模式突显亚洲在制造业的优势,欧美国家想要在短时间复制的难度相当高。所有评论未曾想到竟然是拜登政府的DEI政策成了最大的阻滞因素。

半导体工厂制造1块晶片需要400~600道工序,从材料、设备到代工生产,都建立在全球分工的基础上。对于厂家来说,必须使用技术熟练的技工,否则就会象郭台铭在印度遇到的情况:产品不合格率大大增高。The Hill这篇文章揭露出来的真相又简单又残酷:美国拜登政府强调要强化民主(国家)集团供应链,以与中国对抗竞争;但其戮力推行的新身份政治DEI理念却在拆自己的台:晶片制造技术进步很快,厂商竞争求胜的秘诀就是速度与效率,DEI理念考虑了新身份政治的特权人群众就业优先与权益保障,独独不考虑企业的死活。

共和党阿甘和民主党珍妮

Reading Time: < 1 minute

大号蚂蚁

今年是电影阿甘正传上影三十周年。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然而就美国当前的形势来说,走来走去还是都在河边。还是美国和世界的矛盾。

阿甘和珍妮都是传统秩序下的弱势群体。阿甘有一个不靠谱的自己,但是也有一个靠谱的妈妈。珍妮有一个靠谱的自己,但是也有一个不靠谱的爸爸。这其实反衬出一个事实,那就是靠谱的家庭最靠谱。但是不幸的是,靠谱的家庭并不容易成立。即便有靠谱的家庭,也不能保证靠谱,只能说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丹中尉的家庭似乎比较靠谱,但是他的人生也一样充满了意外和大起大落。而那些欺负阿甘的小同乡们,显然他们的家境也很不靠谱。否则也不会穷极无聊去欺负阿甘。最多也就是远敬而远之。毕竟富人有的是可玩的,中产有的是可忙的。

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一定是会有三六九等的。因为所谓的文明,就是最高效率地分工协作。于是也必然产生阶级差异。所以不论任何具体的制度,任何秩序,任何规则,都会有赢家和输家。无论如何改变,最多是改变谁是赢家和谁是输家。但是永远不能改变有赢家就有输家的自然规律。世界大同,绝对公平,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对于输家个体来说当然是最不满意。然而作为输家,又有什么办法呢?一个就是认命,接受自己的阶级地位,按照现有的规则去过自己的生活。说得好听点,就是自己和自己和解。或者自己和安排了这一切的上苍祖宗和社会和解。俗称躺平苟且小确幸。再一种就是不接受自己的阶级地位,但是遵守现有的秩序,在规则范围内做大做强。又一种就是打破破坏推翻现有的规则,催生一种新的秩序,包括没有秩序的秩序-混乱,甚至更糟的秩序。期待使自己获得更少的束缚,取得更有利的地位。虽然绝大多数的结果是更差,但是总要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吗。

阿甘一直是选择了第一种路径。但是阴差阳错的达到了第二种路径的希望值。当然这是艺术的夸张。实际上大多数选择第一种和第二种途径的人,最终也就,说不好听点,昏昏噩噩一生;说好听点,平平淡淡一生。比如阿甘起家的捕虾生意,就是建立在其他和他一样选择平凡努力生活的人,遭到狂风暴雨的打击,给阿甘让出了市场的结果。狂风暴雨代表了某种天意。但是现实中,这种垄断市场的买卖,基本上靠的不是大资本就是大政府来压制达成的。随机的狂风暴雨,是天意。有计划有针对的狂风暴雨,就是妖魔鬼怪做法。

而珍妮显然选择了第三种道路。他和他那些革命伙伴, 基本上都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却又不服输的。他们折腾来折腾去,除了惹的到处鸡飞狗跳以外,最主要的还就是祸害他们自己。纹身,酗酒,赌博,吸毒,乱性,变性,零元购,打砸抢,等等,越是不正常的行为,越是能表现他们所谓的反叛。最终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能。就连幡然悔悟,浪子回头也不可得。珍妮还有幸和一个低等儿生养了一个聪明的后代。其实这也是艺术的夸张和期望。实际上玩得这么嗨的,没有几个能有后代。就算有,也往往是制造下一代的输在起跑线的珍妮。就像他们自己一样。这是因为秩序的形成固然有一些偶然因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服从自然规律。不是指鹿为马,就真能白马非马的。不是自己想变态,就能让大自然以丑为美的。就像阿甘的妈妈告诉阿甘那样,一个人只有也只能做到上帝安排的最佳。而不是去和先天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人和物去攀比。无论你多么反感做某种人,也得等到下辈子才有机会去做鱼。

就好像丹中尉,再想有腿,再想军功章,都不可能。但是却可以和阿甘把虾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珍妮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甚至灵魂,想成为一名万众瞩目的歌星也不可得。其实她本来可以大概率成为一个不次于阿甘妈妈的妈妈。而反过来说,阿甘妈妈也不是不可能放弃,没什么希望的小阿甘,到繁华大都市区拼搏。阿甘妈妈的水平性格,恐怕要比珍妮能成事的几率大很多。搞不好能成为希拉里之类的人物。

在大都市里充满了这种对原有现状不满的人。跑到大都市闯世界成功的,比原来的井底好太多的人有不少。像珍妮那样一无所获,还把自己埋进去的恐怕更多。当然最多的就是也没那么惨,但是也没那么好的,打拼漂流一族。而这些迁移到都市的人群,各个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叛逆姿势来到了都市。他们就是民主党的基础。不要问为什么加州总能选出奇葩的人。因为加州就是有各种奇葩的人组成的。不是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或者说投机心理,不是有一定的解放精神和破旧立新的志愿,是到不了加州之类的都市。虽然他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会把自己搞成灰飞烟灭,换取发出那么一点闪烁的火星。但是这就是人类的一种命运。一种飞蛾扑火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的人走进都市,挥洒青春,断子绝孙,只管今天。这就是民主党的珍妮。自己被忽悠,被激情驱动,变成了灰烬。但是其中明亮的那几个,又会吸引着新一代的珍妮前仆后继。民主党的传承,或者说解放派激进派进步派的传承,就是这种没得感情的无性繁殖。或者传染。

而把幼儿园教导当作一生准则的,有点愚昧和死板的阿甘,永远理解不了珍妮的疯狂,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坚持传统,坚持原则,不知变通,不主动进取,红脖子里面的劣等,3K党后人,有点愣的共和党人阿甘,其实也是珍妮不能理解,也不愿意伴随的。

阿甘珍妮,和川普拜登是同一代人。相差不了几岁。他们的生长年代,就是美国接管世界的年代。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堕落。但是更多的带来的是新的迷茫。在反越战时代,在平权运动的时代,民主党是站在反越战这一边。而现在民主党却是大力支持乌战的主力。如果说乌战是反侵略,保民主的正义之战。那么韩战越战时代,自由世界面临的危险比现在要大N倍。结果越战老兵却成为民主党唾弃的对象。越南老挝柬埔寨也完全落入了红色恐怖之手。直接导致了,数以百万千万的死亡和逃难。当年不能为了人类的公正,就流美国人的血。难道今天就可以花美国人的钱吗?所以川普今天所坚持的,就是当年川普还是民主党的时候所支持的,就是当年希拉里和拜登所坚持的。

三十年过去了。个人的立场也有变化。但是根本问题和根本矛盾,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人依然面临着,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珍妮;和初心不改,坚守家园的阿甘这两种选择。

然而历史证明,最佳算则是第二种选择。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因循守旧,逆来顺受是第一种选择。或者说费拉的选择。越往东方这种选择越多。或者说,越是东方社会,越只有这条路。结果是个人没希望,社会也没希望。第三种选择是革命造反,彻底毁坏现有规则,然后重建现有规则(又何必毁坏浪费),或则陷入没有规则的黑暗丛林,或则建立一个基本和现有规则相反的规则(为反而反下场凄惨)。显然第三种选择更危险。但是人类还就是不断地走上这道路。就好似珍妮在外面受虐再多,也不要和阿甘平静有爱地生活。真是要死了才会嫁给阿甘这个永远的备胎舔狗。民主党看着共产党所做的一切丑恶,不是警戒,而是学习。第三种选择是对第一种选择的镜象。所以也是越东方越堕落,革命越多。

越是死气沉沉的地方,越会在沉默中爆发。越是沉渣泛起闹革命的地方,越说明水下充满了腐朽。

第二种选择虽然历史证明是最正确的,却也是最艰难的。难就难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第一种选择是吃不了第二种那么久的苦,重点是吃不了苦。第三种选择也是吃不了第二种那么久的苦,重点是吃不了那么久。第一种人就是久居下层无法翻身的民主党人。第三种就是这一生就要兑现,就要结果,就要闪亮的民主党人。阿甘似乎有点蠢。但是就像阿甘妈妈教导他,阿甘也一生奉行的格言。蠢人做蠢事,做蠢事的才是蠢人。阿甘一生不做聪明的蠢事,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而珍妮就是几乎做了一辈子聪明的蠢事。结果也就在阿甘这里落了点同情。却又屡次拒绝阿甘的挽救。就好比民主党做了这么多奇葩的事,聪明的蠢事,结果依然拒绝共和党的正确道路。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美国不强,一切彩虹都是虚空。

中美、政治、经济、文化走马看花之简单比较

Reading Time: < 1 minute

Kevinl

老移民们就不用看了,给你们的孩子们看看吧。

中美两国,像而只都斗不败的公鸡,同时在很多问题上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局面?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其文明发展历程、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及经济模式的差异,成为国际关系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主题。中国以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而自豪,而美国则以其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与创新能力享誉全球。这两种文明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全球事务。

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与文化交融,使得中美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愈加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两种文明的异同,不仅有助于理解各自的文化根源与社会结构,同时也为国际理解与合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与美国的文明进行比较,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教育体系、民俗及国际关系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系统分析,旨在揭示两国在文化与社会上的深层次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两国间的互动与关系。

本问将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接着阐述将采用的比较方法与框架,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1.1 背景与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变得愈加频繁。作为全球经济与政治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与美国的互动对世界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还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复杂的关系不仅反映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与价值观,也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特征。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家庭、社会责任与和谐。而美国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文化则受到了多元化与个人主义的影响,强调自由、平等与个人权利。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中美两国在处理社会事务、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时,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方式和风格。

因此,深入比较中国与美国文明的异同,不仅有助于学术界对两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也对政策制定者在处理中美关系时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竞争,从而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与实证数据等多种研究手段。具体而言,研究框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文献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相关著作的分析,了解中美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脉络。

2.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探讨两国在特定领域(如教育、经济、外交等)的实践与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对实际决策的影响。

3. 实证数据:利用统计数据与调查研究,分析中美两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而为理论分析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将力图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与美国文明的特点与差异,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根源与现代意义。

第二章:历史背景

历史是文化的根基,文明的演变往往深受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与美国的历史发展各具特色,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章将从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1 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与发展。以下将重点分析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2.1.1 早期文明与王朝更替

中国的早期文明始于黄河流域,夏、商、周三代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这一时期,农业的兴起与青铜器的使用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朝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礼乐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规范化与文化的繁荣。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建立,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文化的一体化。汉朝的繁荣则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得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1.2 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对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使得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宋朝的经济繁荣与科技进步,则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历史中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事件,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与现代化进程。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2 美国历史的快速演变

美国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变革之多,使其成为现代世界的重要标杆。以下将重点分析美国历史上的几个关键阶段。

 2.2.1 建国过程与独立战争

美国的建国过程始于17世纪的欧洲殖民者在北美的定居。1776年,13个殖民地联合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独立成为一个新的国家。独立战争的胜利,不仅为美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宪法制定提供了契机。

美国宪法于1787年制定,强调了三权分立与民主原则,成为全球民主制度的典范。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开始形成,个人自由与权利的重视,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文化。

2.2.2 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

19世纪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战争的结果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为废除奴隶制奠定了基础。此后,民权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推动了社会对平等与人权的重视,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面貌。

冷战时期,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塑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格局。与此同时,美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繁荣,使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2.3 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与美国的历史背景对两国的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与社会责任,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关系。而美国的历史则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培养了人们的独立意识与创新精神。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及其文化根源。这种历史的积淀,不仅塑造了两国的文明特征,也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三章: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与艺术形式。中国与美国在文化传统上各具特色,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本章将从核心价值观、节日与习俗、艺术与文学等方面对两国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

3.1 核心价值观的比较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塑造社会行为与人际关系的基石。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美国则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3.1.1 中国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和谐、礼仪与社会责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价值往往与家庭、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注重社会和谐与互助。

 3.1.2 美国的个人主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美国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与成功的权利,强调自我实现与个人价值的体现。这种个人主义使得美国人在社会交往中更加直接与开放,鼓励表达个人意见与创造性思维。

3.2 节日与习俗

节日与习俗是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与生活方式。

3.2.1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通常与家庭团聚、祭祖和传统文化活动密切相关。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家人团聚、共享美食、互赠祝福,是这一节日的主要内容。中秋节则以月饼与团圆为主题,体现了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3.2.2 美国的节日

美国的节日如感恩节、独立日、圣诞节等,强调个人与家庭的庆祝。感恩节是家庭聚会的时刻,大家一起享用火鸡大餐,表达对生活的感激。独立日则庆祝国家的独立,常伴有烟火表演,体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豪感。

 3.3 艺术与文学

艺术与文学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3.3.1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京剧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强调笔墨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国画则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东方哲学对自然的尊重。

3.3.2 美国的文化输出

相对而言,美国的文化输出则以多样性与创新著称。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等广泛传播,展示了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杀死一只知更鸟》,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与历史背景。

第四章: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塑造人们行为规范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与美国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两国文化传统的不同。

4.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探讨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理解中美社会价值观差异的关键。

 4.1.1 中国的集体主义

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教育体系中,学生们被鼓励重视团队合作,集体活动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选择与发展往往受到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影响。比如,许多中国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考虑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认可,而不仅仅是个人兴趣。

4.1.2 美国的个人主义

相对之下,美国社会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独立思考,课堂上常见的辩论与讨论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美国人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强调自我实现与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4.2 人际关系及社交习俗

人际关系与社交习俗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

4.2.1 中国的社交礼仪

中国的社交礼仪强调尊重与谦逊,见面时的鞠躬、送礼时的包装和礼节、以及对长辈的尊重等,都是反映文化价值的重要行为。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往往注重间接沟通,以避免冲突与尴尬。

 4.2.2 美国的开放交流

与此不同,美国的社交礼仪更强调直接与开放,握手和眼神交流是常见的问候方式。人们通常鼓励表达个人意见,强调平等与开放的交流。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使得美国人在社交中更为活跃与自信。

第五章: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与社会运行的重要框架,反映了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中国与美国的政治制度各具特点,影响着两国的社会行为与公民参与。

 5.1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强调集体利益的实现与国家的稳定。党的领导地位在政治生活中占据核心,政策制定过程强调长远规划与社会稳定。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5.1.1 政府结构与治理模式

中国的政府结构为高度集中的体制,中央政府对地方有较强的控制力。政策制定过程通常经过多层次的讨论与审议,确保政策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政府通过各项政策与措施,引导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5.1.2 政策制定过程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通常会注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近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成分,但仍然保持着政府的主导地位。

5.2 美国的民主制度

美国的政治制度强调民主与法治,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确保了权力的制衡与监督。

 5.2.1 三权分立与公民参与

美国的政治体制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组成,各自独立运作,互相制衡。公民可以通过选举与参与政治活动,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与政策方向。这种制度设计鼓励公民参与,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与问责性。

5.2.2 政府在保障自由与社会公平中的角色

美国政府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的政策与措施旨在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第六章: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模式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两国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

6.1 中国经济的崛起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推动。

 6.1.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成就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引入外资与技术,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6.1.2 制造业的转型与技术创新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中国逐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2 美国的创新经济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自由市场与创新为核心,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与企业的竞争力。

 6.2.1 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优势

美国的经济体系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强调竞争与效率。企业在市场中自主运作,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这种市场导向的经济模式,激励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6.2.2 硅谷的科技革命与全球影响

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汇聚了大量的人才与资本,推动了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的科技企业,如苹果、谷歌等,代表了全球创新的标杆,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七章: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是培养人才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中国与美国在教育体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两国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需求。

 7.1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试能力的培养,强调纪律性与集体意识。

 7.1.1 应试教育的特点与挑战

中国的教育系统以高考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学术成绩与考试能力。

7.1.1 应试教育的特点与挑战

中国的教育系统以高考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学术成绩与考试能力。高考被视为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往往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与考试技巧的训练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的挑战在于,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但却可能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地方开始探索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7.1.2 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教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关键途径。许多家庭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竞争。

然而,教育机会的不均衡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显著,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7.2 美国的教育模式

美国的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强调个性化发展与多样化选择。

 7.2.1 教育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

美国的教育系统以地方为主导,允许各州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特色制定教育政策。这种灵活性使得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此外,许多美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社交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参与讨论,注重团队合作与项目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7.2.2 对学生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在高等教育阶段,许多大学提供多样化的专业与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目标进行选择。

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为社会的整体素质提高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7.3 教育体系的未来

尽管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各有优劣,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在中国,教育改革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而在美国,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与公平性,以应对社会的变化与需求。

未来,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为两国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进步提供新的机遇。通过借鉴彼此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两国的教育体系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八章:民俗的比较

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与习惯。中国与美国在民俗方面的差异,体现了两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8.1 节日与庆典的意义

节日与庆典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8.1.1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通常与家庭团聚、祭祖和传统文化活动紧密相关。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家人团聚、共享美食、互赠祝福,是这一节日的主要内容。春节期间的习俗如放鞭炮、贴春联、舞龙舞狮等,体现了对新年的期待与对祖先的尊重。

中秋节则以月饼与团圆为主题,体现了对家庭团聚的重视。这个节日不仅是赏月的时刻,更是人们表达思念与祝福的机会。端午节则通过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8.1.2 美国的节日

美国的节日如感恩节、独立日、圣诞节等,强调个人与家庭的庆祝。感恩节是家庭聚会的时刻,大家一起享用火鸡大餐,表达对生活的感激。独立日则庆祝国家的独立,常伴有烟火表演,体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豪感。

圣诞节是美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标志着家庭团聚与节日氛围的到来。人们在这个节日中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体现了对亲情与友谊的重视。这些节日不仅是家庭和睦的象征,更是美国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体现。

 8.2 民间信仰与习俗

民间信仰与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与命运的理解。

 8.2.1 中国的民间信仰

中国的民间信仰以对祖先的崇拜、风水、生肖等为特点。这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在重大节日或生活事件中,常常通过祭祀、祈福等活动表达对神灵与祖先的尊重与感激。比如,在春节期间,许多家庭会进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与感恩。

风水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活哲学,影响着人们的居住、建筑与环境布局。许多人相信,良好的风水可以带来好运与幸福,因此在选择住宅或办公地点时,往往会请风水师进行指导。

 8.2.2 美国的民间信仰

相较于中国,美国的民间信仰则更为多样化。美国人常常相信幸运物的存在,如四叶草、马蹄铁等,这些象征好运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此外,万圣节是美国特有的节日,孩子们穿上各种各样的服装,走家串户“不给糖就捣蛋”的活动,反映了对幻想与娱乐的重视。

美国的民间信仰往往与个人的经历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许多信仰体现了对自由与个体选择的尊重。这种文化多样性使得美国在民间信仰方面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8.3 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文化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8.3.1 中国的饮食习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调共享与团圆,餐桌上常常有多道菜肴供大家一起享用。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各地的地方特色菜肴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在重要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家庭聚会时的年夜饭、月饼等传统美食,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聚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人通常在用餐时注重礼仪与风俗,尊重长辈与客人。在家庭聚餐中,长辈通常会先动筷,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是对美食的享受,更是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重视。

 8.3.2 美国的饮食习俗

相对而言,美国的饮食习俗则更强调个人化与快餐文化。快餐文化的普及使得外卖与餐厅用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饮食上追求方便与快捷。美国的饮食文化多样,融合了各国的风味,体现了移民文化的影响。

在节日如感恩节与独立日,家庭聚会时的火鸡大餐、BBQ等美食成为庆祝的重要环节。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对家庭与社会联系的体现。

8.4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8.4.1 中国的民间艺术

中国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民间音乐与舞蹈,通常与传统节日和习俗密切相关。比如,春节时的舞龙舞狮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与祝福。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此外,中国的民间音乐与舞蹈丰富多彩,各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8.4.2 美国的民间艺术

美国的民间艺术同样多姿多彩,如民谣、乡村音乐、涂鸦艺术等,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美国的土著文化、非洲裔文化等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现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街头文化,表达了年轻一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对自由表达的追求。美国的民间艺术不仅是文化的体现,更是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第九章:国际关系与全球影响

国际关系是现代国家之间互动的体现,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中国与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与策略各有不同,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

 9.1 中国的国际化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9.1.1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与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旨在通过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这一倡议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战略,更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提升话语权的体现。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希望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1.2 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影响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逐渐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参与气候变化、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通过多边合作与对话,中国希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平与发展。

 9.2 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自冷战以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美国通过多边组织与国际合作,塑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格局。

 9.2.1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与政策

美国在联合国、北约、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平台推动其外交政策与经济利益。美国的领导地位使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能够对全球事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9.2.2 冷战后的国际策略与影响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由主义与民主价值观,倡导市场经济与人权保护。这种国际策略在促进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引发了部分国家的反对与挑战。

 9.3 中美关系的未来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尽管两国在许多领域存在竞争与分歧,但在气候变化、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上,合作与对话依然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中美两国可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十章:结论

通过对中国与美国文明的全面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体系、民俗及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异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与和谐,而美国则以个人主义与自由为核心。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深刻影响了两国在处理社会事务、国际关系与文化交流时的方式与风格。

未来,中美两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学习与借鉴的机会不断增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将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新的视角与动力。通过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与价值观,两国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国际挑战,也能在未来的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其实,这是一篇备用的演示稿,希望能对出生与北美的孩子们有用。

就像我14岁的儿子,对于国内的事情,几乎是一概不知,也没什么兴趣,让我很焦急。

而事实上,中国与美国的比较研究不仅揭示了两种文明的独特性,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特别是小孩子们提供启示,促进对中美文化与社会的深入理解,从而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纽约市长批:华人万人大游行是歧视黑人

Reading Time: < 1 minute

周日,纽约华人发起7/28拯救我们的社区大游行。

上万华人在纽约著名的布鲁克林大桥上游行示威,反对市政府在布鲁克林86街强行建设游民所*,无视社区长期以来的反对声音。

据媒体报道,当日气温虽高但也并未抵挡民众的热情,逾万名来自数十个协办侨团和自发前来的民众在弗利广场上有序集合。本次游行的主题是抗议警方在17日粗暴对待并打伤布碌仑86街游民所抗议民众,旨在通过和平示威游行让市府和全美听到华人对亚裔社区获得正义的呐喊和要求。

然而这样一场和平的示威,现在却被纽约市长称为种族歧视,并表示华人反对游民所就是反对黑人。
7月29日,在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时,纽约市长亚当斯(Eric Adams)虽然没有实名哪个群体,但表示很多人都不愿接纳非洲裔游民男性,纽约市不是50年代的深南区,『黑人歧视法』(Jim Crow laws)不能存在于纽约市中。

领导示威行动的亚裔维权大联盟做出反驳抨击亚当斯,形容其言论无疑是将这项抗议行动污名为种族歧视。

亚裔维权大联盟昨日举行一项会议后坚持市长必须针对其不负责的言论向华人社区做出道歉,如果市长拒绝回应,他们不否定将号召另一次的大型示威,这次将游行到市政厅,市长官邸抗议。

周日游行经过布碌仑桥的大示威后,根据电视PIX11报道,亚当斯第二天接受采访时指出,他到全市各个社区都说同样的话,他们愿意接纳家庭游民,但却拒绝黑人单身男性。市长还说,示威只有在反对黑人男子时才会进行。

市长说,尽管市民认为市府应建更多房屋,但当真的要建在某个社区时却遭到反对,进一步形容纽约市不是50年代的深南区,黑人隔离和剥夺公民权的『黑人歧视法』(Jim Crowism)不能存在于纽约市。

不否定到市长官邸示威亚裔维权大联盟的总召集人陈善庄表示,华人是因市府在游民所对华人的声音完全忽视,并在华人站出来反对时却遭到警察的暴力对待才被迫通过示威游行表达不满,亚当斯的这番言论无疑是试图以种族歧视之名打压抗议民众,污衊了民主精神,更伤害同为少数族裔的华裔群体。

他指出,以亚当斯身为市长之身分,他说话应三思、考虑清楚才能出口,这样的言论恐挑起华裔、非洲裔之间的对立,因此亚当斯应针对这番言论做出解释和道歉,否则华人会不惜一切力量,再组织集会到市政厅、市长官邸示威。

维权大联盟创办者罗维宗则表示,亚当斯本身也是少数族裔、又是一大城市的领袖,应更有职责成为华社与其他族裔的沟通桥樑,如今却说出这番话会,引起族裔间不必要的误会。他强调,华人与西语裔、非洲裔群体没有任何隔阂,反对游民所是出于对社区安全的担忧,不要曲解华人示威者的原意。

华人社区领袖凌飞则认为,滥用种族歧视是亚当斯的杀手锏,他每当感到压力时便会牵扯上种族问题,华人这次一定要站出来反击,无论是写信、发电邮给市府,或通过社交媒体施压,绝不能避不吭声,以免被市府抹黑、将舆论转嫁到华人身上

亚裔维权大联盟核心骨干陈宜昌、王孟新、陈秋英俤、黄启旺、江良安等人出席当天的记者会。

工作肯定会消失,但原因不在于技术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上月围绕“萝卜快跑”引发的热议,折射了AI技术进步导致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催生了新一轮的对技术取代人的恐惧。

害怕被新技术取代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

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引入了制陶轮,这让工匠们感到担忧。

大约1455年,谷登堡印刷机问世后,抄写员的技能变得无关紧要。

工业革命结束了数百万人的农业生活方式,一个名为“卢德派”(Luddites)的秘密誓言组织试图摧毁纺织机,这样织工的技能就不会白白浪费。

如今,“卢德分子”这个词被用来侮辱任何抵制技术创新的人;它意味着墨守成规者、无知的人、进步的障碍。但记者兼作家布赖恩·莫森特(Brian Merchant)的新书《机器中的鲜血》(Blood in the Machine,2023)认为,卢德主义并不反对技术本身,而是要在自动化面前维护工人的权利。

《机器中的鲜血》的出版正值我们面临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自动化浪潮——一些人将其称为“工业4.0”。当今的“省力技术”威胁着新的工作类别:

客户服务由聊天机器人完成;

亚马逊正在销售由ChatGPT撰写的电子书;

设计师和插图画家的工作正被图像生成器抢走;

翻译人员被要求“整理”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稿。

莫森特使用了“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等不合时宜的术语来描述早期的工厂和企业家,试图与现在的情况相提并论。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完全成立。

比如,卢德分子眼睁睁地看着一幢幢厂房在他们的乡村小镇上拔地而起,将传统上由家庭或小作坊独立完成的劳动集中起来。这些工厂的工人通常是儿童,其工作条件令人发指;肢体残缺不全的恐怖故事最终推动了工厂的改革。

而今天,自动化的受害者并不那么显而易见。ChatGPT用户看不到肯尼亚等国的低薪内容审核员,他们支撑着程序的输出,执行着繁重的心理任务,而研究表明,这种任务会诱发P.T.S.D.。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是人类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原材料:成堆的文本和图像,程序将其处理成模式,然后重新混合成新鲜的“内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器不同,人工智能并不一定需要更多的投入,它可以自我维持

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对《大西洋月刊》说:“工作肯定会消失,就是这样。”

01

警惕技术沙文主义

阿尔特曼的态度典型地反映了一种可以被称为“技术沙文主义”的现象,它围绕着这样一种信念而发生:技术始终是任何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并且本质上优于传统或非技术方法。然而,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非技术替代方案,或用以蔑视对技术进步的合理批评。

技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是技术本身的不均衡获取。即使技术是可以获得的,缺乏有效利用技术基本技能和培训的个人也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这可能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技术获取方面的不平等进一步扩大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

此外,技术可以延续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和歧视,也可能对个人隐私和公民自由构成威胁,尤其是对可能受到更多审查和监视的边缘群体。这些问题有可能加强和巩固现有的社会不平等。

因此,深入研究技术进步的意外后果(通常称为外部性)如何影响社会福祉至关重要。必须确定这些变化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影响,并思考当代社会制度如何适应和发展以应对这样的挑战。科技解决方案可能会引起不同社会利益和目标之间的冲突,所有这一切都在塑造创新的发展和实施方面发挥着作用。这些冲突可能表现为社会争端,源于对所感知的社会威胁的不同解释。从政治哲学和社会学领域角度进行的分析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宝贵的贡献。

一些理论家认为,这类发展体现了一种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主性。然而,更乐观的观点认为,负责任的技术使用、伦理考量和教育可以使个人能够有效地驾驭这种复杂的技术格局。

02

反对技术中立论

技术被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不能以中立的眼光看待它。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不能在社会背景之外进行设计。权力关系的不对称被纳入技术的实际设计中。

因此,选择一个介于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技术批判理论框架至关重要。

技术批判理论将注意力引向技术的社会条件建构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批判理论探索物质和现象的辩证法,并关注体现人类特定历史活动的社会现实,寻求解释个人在技术背景下的地位、技术的权力关系、人与技术之间的中介,乃至技术的意识形态。

技术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指出:

技术的一个问题是,不断扩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主义社会秩序所强加的条件正在压制人类的个性,而有利于标准化的效率。

人们对新的现代理性的出现也采取了同样的批评态度,这种理性伴随着工业化时代技术的发展,代表着大规模生产的基础,并影响着其他社会关系。

技术批判方法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经济和社会增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不能把政治问题简化为技术问题,将其解决交给专家而非政治家。

虽然批判理论本质上是有价值重负的,但在我看来,它应该以中立的方式进行分析:技术既不应被崇拜,也不应被妖魔化;我们需要能够识别技术的好坏两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改造技术的工具,令其潜在功能民主化。

这些问题很复杂,需要科技公司、政府、学术机构和整个社会的合作。我们很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并有必要寻求永久的解决方案。

03

计算主导世界之弊

最近两年里,关于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多了起来,一些人不无悲观地认为,未来社会可能会朝着“高技术,低生活”的赛博朋克方向发展。现实中,以外卖平台为例,平台、骑手和顾客三方对于最佳效率的追求,确实导致了“算法决定一切”的霸权问题。

要认清背后原因,需要理解当今社会的本质。现代技术已经扩展到研究、开发和制造之外,渗透到公共和私人生活中,以至于它似乎正在创造一个以技术、人和大数据互联为中心的社会。

技术、人工智能、人和数据的这种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带来了新的伦理和政治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环境,另一方面,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它们也在重塑我们;它们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这种“数字化转型”目前正在挑战现代社会中既定的二分法,例如主体/客体、公共/私人、消费/生产、思想/身体、工作/休闲、文化/自然等等。现在,我们可以谈论一个需要新的阐释和反思的数字公民社会。

在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晚期资本主义的传统物质生产和服务将重点转向数据生产。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非常重视用户生成的数据,将经济从物理领域转移到虚拟领域,影响了个人在技术中的定位。

虚拟世界已成为宇宙“数据化”过程的舞台。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般的信息、知识与经验的数据化,其次出现了将数据进行商品化的平台,数据经过分析,利用算法、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来引入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

从政治经济学和批判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代表了一种新现象。在这种新的数字经济格局中,中心焦点是数据及其生成,这标志着一种通过公开共享数据进行资本积累的独特策略。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其实也不过是这个进程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认识到算法和新技术在塑造我们日常现实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经常使用这些技术,却不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或背后的算法。结果,我们的社会现实变得简单,导致计算主导世界。这种主导关系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冲突。冲突发生在市场经济与数据共享之间,收集信息可能导致歧视、道德困境和认知偏见。个人权利与公共福祉之间也存在冲突,因为监控和影响个人行为可能会破坏他们的自由。

04

工作变迁是社会选择

除了技术与权利的关系,在“萝卜快跑”相关新闻爆发后,大众对人工智能最为关心的,还是集中在职业替代上。一直以来,外卖、快递和出租车司机这三项工作,都被戏称为中年失业者的最佳去处,有所谓的“铁人三项”的说法。AI无人驾驶不是完全的增量市场,而是对现有模式的迭代,对劳动力市场可能形成的冲击很大。

然而实际上,扰乱我们工作的不是技术,工作不安全的本质是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决策的结果。

当我们学习工业革命时,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工厂、蒸汽机乃至动力织机的知识。我们被教导说,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工作世界。

同样,当我们谈论当今的经济时,我们关注的是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和应用程序。在这里,人们也认为,技术的不可阻挡的进步颠覆了传统的工作方式,逐步淘汰了有固定工资或薪水的员工,引入了独立承包商、顾问、临时工和自由职业者——即所谓的零工经济。

其实这类说法都是错误的。劳动的历史表明,技术通常不会推动社会变革。相反,社会变革通常是由我们如何组织世界的决定所驱动。只是后来技术才突飞猛进,加速和巩固这些变化。

对于任何担心零工经济的不安全性和其他缺陷的人来说,这一见解至关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工作的性质远非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始终是一个社会选择的问题。它不是算法的结果;它是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决策的集合。

以工业革命为例。早在19 世纪工业革命发生之前,18 世纪就发生了另一场劳动革命,历史学家称之为“勤劳革命”。在这场革命之前,人们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工作。例如,纺织品的生产依赖于独立农民网络,他们纺纱织布,独立工作,并非工厂雇员。

然而,在工业革命中,制造商将工人聚集在一个屋檐下,在那里可以分工和监督劳动。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分开。人们不再控制自己的工作方式,他们获得工资,而不是直接分享他们劳动的利润。

这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虽然工厂技术会巩固这一发展,但工厂技术的创造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人们与工作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动力织布机对在家织布的农民网络毫无用处。

今天的数字革命也是如此。虽然它经常被描述为“第二机器时代”,但当前的历史时刻最好被理解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已经进行了40余年,包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战后时代相对稳定的雇佣劳动经济的崩溃,以及后工业主义和服务经济的兴起。

在过去数十年中,我们看到零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涵盖了各个收入阶层,但都具有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中所有工作的共同点:临时性和不稳定性。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94%的新增净就业岗位出现在传统就业之外。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一的工人和一半的年轻工人参与到替代性工作中,将其作为主要或补充收入来源。

互联网技术无疑加剧了这一发展。但Uber等服务和TaskRabbit等在线自由职业市场是为了利用已经独立的劳动力而创建的;他们并没有创造这种劳动力。他们的技术正在解决本已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中的商业和消费者问题。简而言之,Uber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原因。

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零工(或自由职业)。这种新兴的灵活经济不可能全然是好或全然是坏。对一些人来说,零工经济的兴起代表着从企业压抑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但对于绝大多数工人来说,零工经济的“自由”只是恐惧的自由。这是企业和雇员之间义务的割裂。这是现代社会曾经在我们的法律和习俗中努力争取的保护的崩溃。

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但工作不安全感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战后时期成功让工业化造福产业工人一样,我们需要制定新的规范、制度和政策,让数字化造福当今的工人。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前进的道路——“可携带”福利、全民基本收入、工人重新分类——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确实有选择权。

不安全感并不是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只有理解了这一事实,我们才能采取行动。

共同基金100年

Reading Time: < 1 minute

Saint Paul  他山之石观投资

现在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大多会通过买入基金获得持续的收益。多数情况下,投资者买入的形式是公募基金,或者叫共同基金(mutual fund)。在我们国家,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开始是在1998年的“相约98”。而放眼全球,今年刚好是公募基金/共同基金的100岁生日。

而这个生日的主人,是大多数都了解不多:MFS Investment。在它百岁生日之时,我们看看共同基金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共同基金出现之前

为投资目的汇集资产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而基金的起源,也出现在250年前的荷兰:团结创造力量(之前他山之石有过讨论,点击这里)。那时候的基金,更多是以封闭式基金的形式开展的。

到19世纪90年代,利用封闭式投资汇集资源和分散风险的想法传到了美国。波士顿个人财产信托成立于1893年,是美国第一只封闭式基金。(这种形式跟现在的私募基金或对冲基金形式有点类似)

随着时间进入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股市开始稳步攀升至历史高点,美国的商业蓬勃发展。咆哮的二十年代以狂热的乐观主义、新的创新为标志。

那个时候就像10年前的我们,到处都是投资致富的故事。就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听多了快速致富的成功故事,许多人也开始想知道他们怎么也能快速投资致富。

但是,对于普通美国家庭来说,在美国市场的繁荣下,面临很多巨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当时的美国的股票市场, 基本不受监管。当时最受欢迎的封闭式基金经常从事诡异的操作,基金经理开展的投资不一定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使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最后不知道进了谁的口袋。

例如,一些投资经理会故意利用当时投资小白的无知,买卖所谓的投机类股票。这些证券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其实风险极高,或毫无价值。当时的封闭式基金还拒绝披露自己的持股,使人们几乎不可能知道这些持股的实际价值。

而且,对于基金持有人而言,基金持有人如果想要退出,只能找到其他投资者来买入他们的份额,而不是将股票卖回基金本身。而且市场缺乏监管,购买者几乎没有动力按照净值支付价格。

共同基金的诞生

面对这些问题,MFS的早期受托人之一爱德华·莱夫勒(Edward Leffler)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于是,他设想了一种管理更透明、更道德的投资工具。如果新投资者想购买该产品,该基金可以发行额外的份额。

更重要的是,基金将保证其股东有权随时将其股票卖回基金。莱夫勒还希望股东能够以公平的价格(即基金股票的对应市场价值)将其股票卖给基金。(对比而言:封闭式基金的情况并非如此,且价格往往与市场价值不同)。

可以看得出,这就是共同基金的基本雏形。从现在的角度看,你可以说,莱夫勒设计的产品符合一切优秀产品的品质:

解决当前市场问题

满足客户需求

足够大的市场空间

莱夫勒认为这种投资工具将为普通美国人及其家人提供一条获得财务安全的途径。

这在当时已经发展多年的投资界,尤其是按需赎回的方法,当时绝对是个革命性的突破。

但是变革的成功必须需要时间。他的激进想法在之后的三年处处碰壁,处处被拒绝。

直到3年后,他与一家波士顿的小型经纪公司Learoyd,Foster&Co沟通。他们立即对将莱夫勒的想法转化为投资工具很感兴趣。因此,在大量的细节商议后,1924年,他们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公募基金,并且起了一个非常牛的缩写

MIT

或者是,马萨诸塞州投资者信托基金

MIT信托基金也标志着现代共同基金的到来。

对于投资小白,大家不知道MIT信托基金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主导的短期投资思维有何不同。但是它价格实惠,因为它不会以超过其实际市场价值的溢价出售,而且方便的申赎方式为小股东提供了专业的积极管理方法。投资者可以以负担得起的价格拥有铁路和公用事业等安全和成熟公司的股票,而不是购买封闭式基金的风险资产。MIT也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以前没有人敢提供的流动性保护。

马萨诸塞州投资者信托基金不仅是MFS的第一只基金,也是美国第一只开放式共同基金,这是一种开创性的产品,创造了现代共同基金行业。

好事多磨,MIT基金直到1928年才向投资者开放,并最终催生了今天的MFS投资管理公司的共同基金公司。这个基金现在依然存在,也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共同基金。

这种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各种便利,让它立刻大受欢迎。新的基金不断发展。到1929年,已经有19只开放式共同基金在与近700只封闭式基金竞争。

监管

每次危机,带来的都是适者生存。1929年股市崩盘,发展开始发生变化,高杠杆的封闭式基金被淘汰,小型开放式基金幸存下来。

共同基金是面向大众的投资者,为了保证投资者利益,监管的介入是必然的。监管机构开始注意到刚刚起步的共同基金行业,并开始了行动。

  • 1933年《证券法》通过
  •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成立
  • 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颁布
  • 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制定了额外的规定,要求更多的披露并尽量减少利益冲突。

这些法律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免受无良或无心的经营者的侵害。共同基金现在需要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并以招股说明书的形式充分披露其持股和业绩。

共同基金的扩张

万事俱备,共同基金发展的一步一个台阶。

共同基金行业在之后继续扩张。20世纪50年代初,开放式基金的数量突破100只。1954年,在大萧条的25年后,股票市场市场终于突破了了1929年前的崩盘高峰。共同基金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这十年中,美国市场增加了约50只新基金。

整个20世纪60年代,美国仍可以推出几百只新基金。但是1969年经历的熊市在一段时间让公众对共同基金的兴趣再次冷却,资金从共同基金流出的速度与投资者赎回股票的速度一样快。但该行业后来恢复了增长。

于是,各大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资产管理行业大佬纷纷登场亮相。

1929年,惠灵顿基金成立,这是第一只股债平衡基金,包括股票和债券。先锋惠灵顿基金(VWELX)至今仍然存在,是美国最古老的平衡基金。

1971年,富国银行的William Fouse和John McQuawn建立了第一只指数基金。

同时,John Bogle以此为基础建立以低成本指数基金闻名的共同基金巨头先锋集团。

随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超级牛市,马克斯·海涅、迈克尔·普莱斯和彼得·林奇等以前默默无闻的基金经理变得家喻户晓。

而共同基金,也在这100年的风风雨雨中走进千家万户。

一个世纪前,这是一项大胆的创新它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成为主流投资品。并且,主动管理、被动管理、混合基金、指数基金、零管理费、另类资产等等,在它基础上的创新依然层出不穷。

它的诞生不光催生了价值56.2万亿美元的产业(在中国的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也达到31万亿)。更重要的是,他给了广大群众更多的机遇,改变了投资者的生活方式和财富积累能力。它已经是个人退休账户的核心,成为广大老百姓的主要投资方式,给投资者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一个人在一百岁,可能已经垂垂老矣。

但是真正伟大的想法,一百岁可能仅仅进入壮年。

期待共同基金的下个百年

新移民初登美国防诈指南

Reading Time: 2 minutes

zhuwei 北美财商小课堂

有经历过诈骗事件吗?

如果答案是“有”, 那恭喜你,人生完整了;

如果答案是”无“,那同样恭喜你,自带防诈装备,体质特殊需要珍惜。

今天要聊的话题是新移民初登美国要提防哪些诈骗套路。

尽管在中国可能已经被锻炼的火眼金睛,但初来美国,由于环境变更,很多情况不熟悉,再加上英语没那么熟练,可能依赖之前的经验未必能很快识破,所以这本”防诈宝典“送给大家,随身携带,谨防被骗。

以下常见的诈骗套路都来自于小编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的血泪经验,前车之鉴,希望能做后人之师。

(排序大致依据隐蔽及危害程度由高到低)

美国媒体报道过这种骗局
美国媒体报道过这种骗局

Money order 骗局

最隐蔽的诈骗方式可能就是Money order(汇票)骗局,也包括cash check(现金支票)骗局。

 

这个骗局之所以隐蔽,就是因为在中国我们对现金支票或者汇票完全不熟悉,因此不清楚它其中的运行机制。

常见的诈骗套路是这样的:

假设你在某求职网站上填写了求职信息,然后一家金融公司给你打电话约你某日面试,同时告诉你,在面试前有一份PART TIME的工作是否愿意尝试。
这份PART TIME 的工作听起来很容易完成:这家金融公司会给你寄一张(或几张)支票或者汇票,你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里,留下1、200刀作为报酬,剩下的钱需要去购买某种东西(比如比特币等),买完后你需要到某一网站提交购买评价。
听起来工作内容SO EASY,且你很快就收到了支票(汇票),你存入了自己的银行账户,第二日就可以取钱出来,自觉完全没问题,于是就按照指令购买了某类东西并提交了评价,这样的交易每天都会进行。
直到5日之后,银行通知你,你存入的支票(汇票)是空头支票,银行已经将你取出的钱从你原来账户里扣除了,同时还会因为你存入虚假支票(汇票)而对你实施罚款。
此时你才意识到,你受骗了

这个骗局之所以非常多发,就是因为银行在处理支票(汇票)需要4-5个工作日,而此之前,银行会默认你存入的支票(汇票)是没问题的。就是这个时间差使得很多人上当受骗。

如果是USPS开出的MONEY ORDER,可以打上面电话确认其有无问题
如果是USPS开出的MONEY ORDER,可以打上面电话确认其有无问题

 

因此,对于陌生人给与的支票或者汇票,特别特别要让银行先REVIEW一下,确认没问题后再下一步的操作。如果是POSTAL MONEY ORDER,USPS官网也提供了查询工具,可以检索是否虚假汇票。

 

 

杀猪盘

杀猪盘是最常见的诈骗手段,通常会通过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和短信等添加好友,然后不断深入骗取信任和钱财。

常见的套路主要有:

微信:在某微信群里假装对某话题感兴趣添加你为好友(要知道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会比在中国生活的中国人更加依赖微信群),通过后就开始各种套路,话没说几句,就开始给你甩照片,如果你是女性,会给你发一些帅哥照片;如果你是男性,会给你发一些美女照片(都声称是他们自己的照片,鬼知道背后是不是个抠脚大汉),然后表达进一步交友的愿望,并同时无事嘘寒问暖,进而大谈虚拟货币交易或者换汇等,但凡此种都需要格外留心了。
如果是这种情况,毫无疑问绝对是杀猪盘,尽快拉黑,并举报给群主,以免祸害他人。
常见的杀猪盘头像特征,不是美女帅哥,而是狠辣屠夫
常见的杀猪盘头像特征,不是美女帅哥,而是狠辣屠夫

 

短信:常见的套路是:我是XX介绍的要找你做XX的人,有时间我们沟通一下等等,如果你回复是不是发错人了,对方会立刻热情万分地回复:“相识是缘,不妨认识一下云云”,对于这种情不知所起的热情,一定要警惕,要警惕,要警惕。

识别杀猪盘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美女帅哥照;

二是情不知所起的深情。

诈骗电话

识别诈骗电话最显明的标志就是对方虽然声称是某某(经常是通讯公司、保险公司、出入境管理局等等)客服,但却讲中文

一听到讲中文的客服,就一定要在心里打个问号,毕竟这是在美国,客服怎么可能第一语言是中文?

小编曾经接到过一个自称是T-MOBILE的客服,说有人冒用我的身份办理了新的电话卡并且在使用。当时小编刚到美国不久,差点上当,还好留了个心眼,在可靠的微信群里问了下,才知道是骗局。

SO,接到陌生电话,很多是会被标记“Scam Likely(疑似诈骗)”,可以直接摁掉。但有些可能会被标记成公司名称,但即便如此,如果对方讲中文,一定要提防,一定要提防。

比较好用的诈骗电话检索网站,可以检索一下
比较好用的诈骗电话检索网站,可以检索一下

比较好用的诈骗电话检索网站,可以检索一下

防范的方法之一就是去Google一下打过来的电话,也有专门的诈骗电话检索网站,看上面的图,都可以检索一下。对你来说,可能是陌生电话,但对广大网友来说,可能早就是黑名单上的电话了。

 

钓鱼网站(邮件。短信)

在美国,邮件包括电子邮件都是极常用的联系方式(在中国小编已经很多年没有收到过纸质邮件了),没想到在美国却成为了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有一些邮件(短信)看起来很正式的样子,通知你邮件收发有问题,或者银行卡出了问题,然后附上一个网址,让你自行查询。

打开网址后,乍一看好像是USPS或者某某银行的网站,然后就需要输入你的各种信息来查询,这种索要信息的网站一定要警惕了

虽然它长得像,但它不是啊!

小编就曾经打开过一个看起来USPS的网站,看起来很像,但还是有区别。为保险起见,我另外GOOGLE 了USPS的官网,果然不是这个看起来很像的网站。由此可知这个是诈骗网站。

钓鱼网站的主要特征
钓鱼网站的主要特征

 

钓鱼网站有以上特征,包括可疑的网址,从个人的邮件发出的,错误的语法和拼写等,最容易识别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总是打扮成一件很迫切的事件,不马上办就会导致很严重的结果。很多人就是因此引发的惊恐心理从而上当受骗的。

因此收到这样的邮件一定要先冷静,再检索求证确认不是钓鱼网站后再处理。

 

购物网站的骗局

很多新移民刚来美国,会添置很多东西,有时候会想购买一些二手物品。美国提供二手物品的购买网站也很多,比如FACEBOOK MARKETPLACE 等。

购物网站隐藏的常见诈骗手段就是在你还未见到商品之前,让你先付款,等你付款后,卖家借口账户冻结等原因,不肯见面或者不肯发货,等你再联系卖家时,卖家人间蒸发。

在线购物首先选择信誉良好的网站,其次要看店铺或者个人的评价,对于价格好到离谱的商品心存警惕,然后要用信用卡付款而不是借记卡。如果是当地卖家则尽可能选择线下交货。

互联网、现代金融的发明给大家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给诈骗行为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注意安全,防范风险,保护好我们的钱袋子是理财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