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规范化之医疗监督

南山无言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美国医疗系统就是按照“国家标准ISO”运行的一个体系,每个位置上每一个程序上都有规章制度,按部就班。确实是这样,美国医疗的高质量就是规范化的结果和体现。

今天我来谈谈在美国是如何做好医疗监督和规范化行医。

医疗规范化的最重要一点是,医生培训的规范化,按照统一标准,遵循统一医疗指南,最终达到医生的同质化,医生的同质化保障了医疗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不论在城市或乡村,在大医院或小诊所,看不同的医生,对于同一种疾病的诊疗和愈后,其结果是相似的或者一致的。打个比方,如果明天清晨把我空投到梅奥医院的心脏科病房,我的查房意见和前一天梅奥医生的查房意见应该一致的而不会影响医疗进程,反之亦然。医疗的规范化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最重要前提。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规范化培训,在美国,还有哪些医疗监督机制来保障医疗的同质化?

其一,在本科室范围,经常开展同事之间的评审。我们心脏科每个月都有固定时间的M&M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会议,所有医生都必须参加,参与率是年终考核指标。这个M&M讨论过去1-2 月内科室医生诊治中发生的疾病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医生们自由发表意见,时而会有小火花碰撞,讨论的宗旨是避免以后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再发生,同时也是医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但是如果大家经常来讨论同一个医生经常发生的相同错误,那么讨论的结果将是,让你走人吧。

其二,合作科室的多学科会议,主要发生在肿瘤科。每周医院都会有Tumor Board会议,医生主要来自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和放射科。会议讨论有挑战性的病例,如果涉及到其他相关科室,比如肺科或心脏科,那么这些科室的医生也会被邀请一起来讨论给出意见。

其三,医院层面的peer review会议。每个医院都有peer review committee (PRC 同行评审委员会),我本人一直是医院PRC评审委员。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调查和讨论来自病人,医院职工或医生之间反映的针对于某个医生医疗质量的顾虑,并且给出如何纠正的处理建议。如果发现屡教不改,医疗质量达不到本院标准,会将案例提交到医院Medical executive committee (MEC 医疗执行委员会) 来讨论是否终止医生合同。

其四,各州的医疗委员会(medical board )。医生在各州行医都需要在各州医疗委员会获得本地的行医执照(license)。医疗委员会将监督你的行医能力和质量,如果行医质量差,将会被吊销在本州的行医执照。举个例子,在很多年前,马里兰州有个心脏科医生违反医疗指南给不需要支架的病人安装心脏支架,被当地医疗委员会查处,吊销执照。

其五,医疗保险公司层面。是的,你没有看错,保险公司也起到医疗监督作用,而且很关键。美国医疗费用支付是第三方付费,即来自医疗保险公司。医生开出的处方,检查单,手术要求都需要先上报保险公司审批,一般情况下一个电话当天获批准。保险公司有其专门的医疗部门和聘用专业专科医生来负责审查,评审送报的检查和手术是否符合当前医疗指南指证。如果结论是不符合,保险公司将拒绝医生的请求,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监控医生的行医行为。今天上午我在电子医疗病历上就接到一个反馈,我先前给一个病人开出的核素药物负荷试验被保险公司拒绝了,他们建议病人做平板运动心超试验,要求我打电话过去做peer to peer review(同行评审)。我打给保险公司,然后和他们医疗部门的医生通话做评审,我指出在病史上已经明确写明这个病人有严重腰痛运动受限,不能做平板运动试验,对方听完我的解释二话没说就告诉我,核素试验批准了。来自医疗保险公司的监督大多时候是必要的,有些时候也有矫枉过正,而且过程很费时。就如今天我打过去的那个电话,保险公司电话先占线很长时间,之后接通后确认病人信息,然后找评审医生,前后花了我20多分钟,用这20分钟时间我可以多看一个病人帮助到病人的现实问题。

其五,法律层面。大家都知道,美国人不医闹,如果有人走医闹就亏大了。遇上对医疗质量不满意,美国人走法律途径,聘请律师告医生。如果告赢了,有百万级美元的赔赏。双方律师会成立一个互认的medical review panel (医疗评审小组),小组一般由三名相关专业医生组成。评审小组查阅所有资料后评定被告医生是否违反行医指南是否有医疗错误是否造成患者伤害。双方律师会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来决定案件是否进行下去。

最后,如果医生的行为超出行医范畴,有违法犯罪,那么当地司法机关或联邦机构会找上门而绳之以法。新闻中不时会有某个医生无准则的给病人开出大量吗啡类药物以谋取暴利被FBI调查而锒铛入狱的报道。

医疗监管可以来自各方面各层次,这些机制的存在都是时刻督促医生进行规范化行医。规范化行医的目的是保障医疗质量,最终是病人受益。

美国大学“五层崩塌”图谱

陈和春
文明支柱 瓦解表现形式 后果
真理(Veritas) 相对主义、“我的真理” 知识失去判断标准
理性(Logos) 情绪优先、批判理论压倒逻辑推理 公共空间碎片化,争论失效
传统(Paideia) 经典贬低、去西化 文明根脉断裂
共识(Ethos)  族群划界、身份政治凌驾制度共性 法治与公正标准崩溃
大学(Universitas) 沦为政治高地,失去学术中立 精英系统功能反转,制度失衡
“文明不是靠征服维系的,而是靠对真理的共同信仰。”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亨廷顿曾在《我们是谁?》中警告:当一个国家不再坚守其核心文明认同,它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自我认同的边界与存在的正当性。而今日的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正成为文明结构率先崩塌的震中。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大学本质上承载着文明的五大核心维度:语言、伦理、结构、历史与真理。这五维既是文明的骨架与神经系统,也是大学之所以被称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理由。如今它们正一同断裂,预示着整个制度文明的深层危机。
文明结构的五大断裂
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中指出,一个国家若失去核心文明认同,那它将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大学之所以成为制度率先断裂的空间,是因为它承担着文明结构中最核心的五个维度,而这些维度正在系统性崩解:
第一,语言认同的解构。英语文学与修辞逻辑曾是大学的基础,现在却被视为殖民遗产。经典阅读让位于身份叙事。
第二,道德伦理的翻转。曾经强调自由主义责任与自我克制,如今转向以受害经验为正当性的判断标准。
第三,社会结构的替换。由“才能优先”变为“配额优先”,学术晋升的评判逻辑日益身份化。
第四,历史叙事的颠覆。美式宪政与西方文明谱系不再被讲授,而是被去构建国神话的批判性语言替代。
第五,真理标准的动摇。实证、逻辑与多元争鸣让位于“你的真理”“我的感受”,真理被相对主义吞噬。
语言认同的解构:
经典文学与修辞逻辑被边缘化,反映了对传统知识体系的否定。语言作为文明的载体,其解构削弱了文化叙事的连贯性,可能导致集体认同的碎片化。
道德伦理的翻转:
从自由主义责任转向以受害者身份为核心的伦理框架,削弱了社会基于共同价值的信任基础,可能加剧对立与分裂。
社会结构的替换:
学术晋升从“才能优先”转向“配额优先”,牺牲了公平竞争与卓越性,动摇制度的合法性。
历史叙事的颠覆:
西方文明传统被批判性叙事取代,切断了历史连续性,可能导致民族认同的弱化。
真理标准的动摇:
从实证与逻辑转向相对主义,大学作为真理追求的殿堂正失去其核心使命,知识体系面临瓦解。
大学,是文明的意识中枢。它的五重断裂,意味着我们正面临一次结构性“去文明化”进程:没有共同语言,就没有文明叙事;没有伦理底线,就没有社会信任;没有才能标准,就没有制度合法性;没有历史认同,就没有民族统一;没有真理标准,就没有知识系统。
从“自由之真理”到“安全之表达”
过去,大学秉持“真理不怕争议”的传统;而今,“表达的安全”成为新共识。情绪优先取代理性判断,使整个公共空间被分化为碎片化受害叙事。
去文明化,实为反文明工程从排斥西方哲学、边缘化希腊罗马传统,到摧毁历史标准、压制异见声音,这并非文明更新,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去文明”——本质上是否定传统、否定理性、否定共识的三重瓦解工程。文明的败亡,往往不都是被敌人征服,而是常常被自己遗忘了。外来敌人常常是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当精英教育失去对真理的尊重,当制度中枢变成意识形态政治博弈高地,文明的沉默与解体也就随之而来。
哈佛若不能守住“VERITAS”这六个字母,整个西方制度将不再拥有文化与认同的支点。这是考验文明自我修复能力的时刻。如果大学不能及时转身,那么沉沦的不仅是知识秩序,更是整个自由制度的根基。文明一旦在大学中失语,文明也将无言。大学一旦失守,制度也将失重。

芒格的爱情与投资:一颗心,巴菲特的半条命

earth2029

芒格的爱情与投资:一颗心,巴菲特的半条命

爱情是啥?是年轻时脸红心跳的偷瞄,还是老了还能吵嘴的踏实?友情呢?是啤酒撸串的哈哈笑,还是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的默契?投资又是啥?是追热点赚快钱,还是守着信念熬长线?我混迹硅谷十几年,见惯了创业翻车和爱情崩盘,总觉得爱情、友情、投资仨兄弟有点像——都得掏真心,还得有点儿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劲儿。说到这,我想起了查理·芒格,那个“奥马哈的副手”,他的投资故事牛得炸裂,可他的爱情和友情,像杯奥马哈街头的热咖啡,苦得让人心酸,暖得让人想哭。

初恋的苦:南希·哈金斯,芒格的“第一笔亏损”

芒格1924年出生在 Nebraska 的奥马哈,瘦高个,脑子快得像台老式打字机。1940年代,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在哈佛法学院混得风生水起,却一头栽进了爱情。1945年,21岁的芒格娶了南希·哈金斯,一个温柔但倔强的女孩。俩人结婚时,芒格刚从军队退役,兜里没几个子儿,挤在洛杉矶一间租来的小公寓,日子紧巴巴。

南希是芒格的“第一笔投资”,可这笔投资却像买在了高点。结婚几年,俩人性格不合,吵架成了家常便饭。芒格忙着考律师执照,南希在家带俩娃,日子像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1949年,俩人离婚,芒格净身出户,俩娃归南希抚养。更雪上加霜的是,离婚后不久,芒格8岁的儿子 Teddy 查出白血病。那会儿医疗技术不行,芒格眼睁睁看着儿子化疗到瘦得像张纸,1953年,Teddy 走了。芒格后来说:“那是我人生最黑的夜,爱情和亲情一块儿崩了。”

离婚和丧子,像把芒格的心剜空了。他开着破车,在洛杉矶街头晃,夜里抽烟到天亮,想不通:我咋就没守住这俩人?可芒格不是那种倒下就爬不起来的人。他把痛咽下去,像个投资客在熊市里找机会,告诉自己:得活下去,活得更好。

重生的暖:南希·芒格,芒格的“长期持有”

1956年,芒格32岁,遇见了第二个南希——南希·巴里·博斯维克,一个聪明又坚韧的女人。她离过婚,带着仨娃,性格却像阳光,温暖又不失底线。芒格被她的真诚打动,说:“你让我觉得,人生还能再来一局。”南希笑:“那你得先学会做饭,别老吃汉堡。”

俩人结婚后,搬到洛杉矶一栋普通房子,生了四个娃,加上南希带来的仨娃,家里热闹得像菜市场。南希是芒格的“蓝筹股”,不耀眼,但稳得像可口可乐。她管家、带娃,还帮芒格打理生意。芒格从律师转行做投资,建了个小基金,南希帮他整理账本,提醒他别老熬夜看财报。她还推着他做慈善,1960年代,俩人一起捐钱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

南希不只给芒格一个家,还让他“增值”。芒格脑子毒,可脾气也毒,南希教他咋跟人好好说话,咋在吵架后低头。芒格后来说:“南希是我的‘护城河’,她让我从刺头变成好人。”2003年,南希查出癌症,芒格砸钱找医生,可癌症像个黑洞,2004年,南希走了。芒格在葬礼上哭得像个老头子,说:“她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投资,我却没留住她。”

南希走后,芒格夜里会翻出她的旧毛衣,闻着上面的味道发呆。他把她的慈善项目继续做大,像在跟她对话。可痛归痛,芒格没倒。他把南希的爱揣在心底,继续干活,继续怼人,继续陪巴菲特。

超越爱情的友情:巴菲特,芒格的“合伙人”

1959年,芒格35岁,在奥马哈一场晚宴上认识了29岁的巴菲特。俩人一见如故,聊股票聊到半夜,像俩 nerd 找到组织。巴菲特后来说:“我俩像一个脑子长在俩人身上。”1965年,芒格加入伯克希尔·哈撒韦,成了巴菲特的副手。从此,俩人搭档60年,把一家破纺织厂搞成投资帝国,买可口可乐、买苹果,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的友情,比爱情还硬核。巴菲特爱 cherry coke 和汉堡,芒格爱花生脆和书;巴菲特嘴甜,芒格嘴毒,股东大会上,芒格怼记者,巴菲特打圆场,俩人像老夫老妻。2023年5月6日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芒格最后一次亮相。99岁的他坐轮椅上台,4.5万股东起立鼓掌,像在致敬一座山。他和巴菲特答了6小时问题,谈苹果持仓、银行危机、AI泡沫,还怼了个股东:“别问傻问题!”全场笑翻,巴菲特在旁边乐得像个小孩。

芒格是巴菲特的“过滤器”。巴菲特看中一家公司,芒格会冷冷一句:“这玩意儿护城河在哪?”巴菲特想追高,芒格泼冷水:“别当傻子。”1960年代,巴菲特差点儿买了家烂公司,芒格直接骂:“你*****了?”巴菲特愣是撤了单,省了几千万。反过来,巴菲特也救芒格。1970年代,芒格的基金差点儿崩盘,巴菲特拉了他一把,说:“兄弟,咱一起扛。”

他们的友情,不是啤酒撸串的热闹,是“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硬气。2023年大会上,有人问芒格:“你和 Warren 咋处这么久?”芒格咧嘴:“他傻,我更傻。”巴菲特在旁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说:“Charlie 是我的半条命,没他我走不到今天。”

禅学与投资:芒格的“无我”与“执”

芒格晚年迷上了禅学,爱读《道德经》和《穷查理宝典》。他常说:“人生无常,学会反向思考。”投资上,他教巴菲特“别追风口,找护城河”;爱情上,他用南希的爱学会了珍惜;友情上,他用60年的默契告诉巴菲特:“你往前冲,我给你兜底。”禅学讲“无我”,可芒格偏偏是个“有我”的人——他对南希的爱,执着到死;对巴菲特的友情,硬到天荒地老。

2023年11月28日,芒格在洛杉矶去世,差一个月100岁。巴菲特在悼词里说:“Charlie 走了,我的心少了一块。”2025年5月3日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巴菲特94岁,拄着拐杖,带着接班人 Greg Abel 和 Ajit Jain,面对4万股东,谈苹果减持、3000亿现金,还开了个冷笑话:“我希望明年还能来,但也希望明年还能喘气。”全场笑翻,可巴菲特说到芒格时,哽咽了:“Charlie 不在了,但我知道他在天上看着我。”台下静得像没人,很多人红了眼眶。

爱情与友情的本质:提升对方,傻傻地给

芒格的爱情和友情,像他的投资哲学:买你信的,拿得住。南希·哈金斯是他的“成长股”,教他痛;南希·芒格是他的“蓝筹股”,教他爱;巴菲特是他的“合伙人”,教他信。仨人的爱,都在推着他更好——南希·哈金斯让他学会爬起来,南希·芒格让他学会温柔,巴菲特让他学会飞。

爱情和友情的本质,是提升对方。芒格给南希·芒格一个家,让她安心;给巴菲特60年信任,让他无后顾之忧。反过来,南希·芒格让芒格学会爱,巴菲特让芒格学会笑。投资、爱情、友情,都得耐住寂寞,守住真心。芒格说过:“好公司需要时间,好人更需要时间。”

可爱情和友情比投资更狠。投资亏了,赔钱;爱错了,疼心。南希·芒格走后,芒格夜里会摸着她的旧毛衣发呆;巴菲特失去芒格,股东大会上多了一把空椅子。芒格用一辈子告诉我:爱,就是傻傻地给,哪怕疼,也值。

芒格教我的:爱,是不后悔的傻气

芒格的爱情和友情,没硅谷的算法浪漫,也没好莱坞的撕心裂肺。可它像奥马哈街头的热狗摊,平凡得让人想哭。南希·芒格是他的港湾,陪他落地;巴菲特是他的翅膀,带他飞翔。2023年股东大会,芒格99岁,坐轮椅还怼人,巴菲特在旁边笑得像个小孩。那一刻,我懂了:爱情是心疼,友情是心安。

2025年,巴菲特在没有芒格的大会上,哽咽着说:“Charlie 教我,人生不是赚多少,是爱多少。”这话像刀,戳中我的心。

爱情是啥?是芒格为南希做的早餐,是他怼巴菲特时的毒舌,是99岁还拉着兄弟的手,对世界说:“我很幸运。”你呢?你的爱情和友情里,有没有那样一个人,让你甘心当个“傻子”?留言说说吧,咱们一起聊聊,爱和疼的滋味。

原创声明与免责声明:本文纯原创,灵感来自芒格与巴菲特的公开故事及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信息,细节略有艺术加工,仅为情感共鸣和思考分享,非投资或生活建议。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