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Editorial Team发布的文章

浙江安吉 竹海茶園杜鵑紅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 谷世強


安吉老石坎水库报福村的杜鹃园鲜花盛开


安吉美丽乡村又一家乡民开办的民舍

今年4月,我到大陆出差时,应朋友浙江安吉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总裁陈必君先生之邀,再次拜访了陈总花园般生态环境工厂,在安吉的民舍也住了两夜,得以深度游览体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安吉。今日绿水青山的安吉太美了,留给我的印象就两个字:震撼!

生态工厂 名花异树满园香

去年5月21日,我带一美国汽车部件公司的三位经理走访了多家台湾和中国大陆企业,选择合格供货商。位于浙北安吉县的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不仅技术产品一流,其青山翠竹环抱的环境、花园一般的厂区,更令我们一行耳目一新。我们如果早来一个多月,还能看到厂区里的油菜花开呢。


笔者(右一)2018年到访路得坦摩公司时与陈必君总裁(左一)和总工黄博士在厂区合影

知道安吉白茶的人多,但旅游观光过安吉美景的人少。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安吉,天目山环抱,翠竹成林,享有“中国竹海”美誉。别看安吉不大,我们入住的安吉万豪酒店门外,就是碧绿的高尔夫球场,还有小桥流水,周围杜鹃花开,放眼可见竹海茶园,鸟语花香。

面对“老美”们的啧啧称赞,公司老总陈必君先生自豪地告诉我们,2005年,习近平在安吉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如今,安吉的农业是生态农业,工业是生态工业,旅游是生态旅游业,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也荣获有最高级别的环保认证。

既然陈总再次热情邀请了,4月中旬上海拜访客户后,我就搭高铁到杭州,然后转乘汽车,很快就到了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公司气派的办公大楼前面的电子屏幕,打出了“欢迎美国SCI国际市场咨询公司总裁谷世强先生来访”的字幕,门前粉红色的杜鹃花正在怒放,特别是办公楼门前新添置一大一小、外面烧有清明上河图案的青花瓷荷花缸,放养著引进品种的名贵荷花,显得更加雅致,更有点植物园感觉了。

陈总等陪同我在厂区漫步,随处可见陈总亲自规划栽培的名花异树。在一棵树下,草地上正盛开的一片鲜花衬托著的木牌,引起我的兴趣。木牌上写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路得坦摩心灵花园”,下面两行小字更有意思:“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这其实也是陈总这样的浙商企业家的情怀,不忘我们都是来自山川大地的原本,广种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名花异草奇树,一花一草一木植被安吉的生态产业。

漫步厂区,花香扑鼻,鲜花丛中满目葱绿。陈总如数家珍般给我介绍著北美海棠、名贵中国观赏竹、中药黄芪树、杜鹃、山茱萸、苦丁茶树,和散发著清香的好多海外引种树种名花。4月中旬这季节,厂区内盛开的杜鹃花最为花团锦簇灿烂夺目,让这个民营企业焕发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艳丽美。

我们不经意漫步走到了工厂后院门前。职工宿舍楼、食堂和一个室外篮球场在后院,外来访客罕至。没想到,这厂区后院也是一样的绿草如茵,处处名贵观赏竹,两棵香椿树疯长高了,看来也不采摘。后院里面还有一块并非太湖石的观赏石,环境宜人雅致。陈总一边给我介绍他花了心血引种到工厂的各种名花奇树,一边随手摘下几颗青梅让我们品尝,感觉就像是在安吉观光一个生态产业植物园似的。

朝花夕舍 一尝道地农家菜

在美国,著名旅游景点附近一定宾馆饭店林立。这次我应陈总之邀深度游安吉,特别要求不住万豪酒店这样的外资豪华宾馆,希望帮助安排在农家院住两晚,零距离感受安吉的乡村。

原来,已然成为旅游观光、夏日避暑和考察热点的安吉,农家院早已升级替换成民舍民宿了。这民舍民宿比我概念中的北方农家院可是上档次多了,当然价格也要贵一点。我入住的民舍在当地小有名气,名曰“朝花夕舍”。老板娘将成语朝花夕拾改了一个字,这个舍字就是安吉有代表性民舍的意思了。

要知道,安吉在不久前的80年代还是浙江省的20个贫困县之一,污染严重。跟中国很多急于“脱贫致富”的县市一样,这里也曾不顾环保生态乱发展,拉丝厂、筷子厂、造纸厂并炸山开矿搞石材建材业,什么赚钱干什么,粉尘和水质污染严重,当地乡民连在室外晾晒笋干据说都难。那时,满目疮痍的安吉旅游业归零了,生态破坏了。

如今,我看到的的确是绿水青山、鲜花盛开的新安吉。越来越闻名的美丽乡村,和这里的竹海茶园杜鹃红带动了旅游观光业,生态民舍民宿业应运而生。现在,自驾游来安吉漂流泛舟、品尝鲜笋、观赏与竹海和水库相映成辉的映山红杜鹃园,以及来安吉避暑度假的,成倍增加,海外游客也不少。

我入住的朝花夕舍挺有特色,门框和院门都是竹子的。走进民舍,满眼的绿树、翠竹和盛开的杜鹃花,还有老板娘漂亮的花狗,大有安吉农家的感觉。

女老板娘吴雪芬勤快能干,人很热情。白天她要到附近的公司上班,早晚和节假日帮助打理民舍,她身体硬朗的父母早晨也来民舍帮忙,绿水青山中抓住机遇勤劳致富。因为她的朝花夕舍办得好,如今这位曾经是安吉普通乡民的女老板,微信朋友圈的访客朋友遍布海内外,其中也有我了。

清晨,我们尚未起床,老板娘就开车去市场采购新鲜蔬菜和鱼肉了,晚上她还要为宾客们掌勺呢。除了入住的,慕名来朝花夕舍品尝特色农家菜的也越来越多,名人也有。就在我入住朝花夕舍前两天,浙江省委书记夫妇还微服私访来这里品尝农家菜呢。

我抵达安吉的当晚,陈总就是在朝花夕舍招待我的。老板娘亲手炖的土鸡、鲜竹笋炒野芹菜、油炸小河虾、韭菜盒子和鲜鱼,道道菜都是农家做法,的确好吃。特别是老板娘最拿手的豆腐圆子,松软鲜美有弹性,堪比福州鱼丸。我们当晚喝的,也是当地用竹子绿叶挤搾出来的易拉罐装竹叶汁,清凉爽口。

特色楼房 家家户户办民宿

旅游资源丰富的浙江,是大陆民舍民宿产业起步最早的大省,而安吉的民舍民宿又是其中最具特色也特有品位的。我在安吉看到,乡村很多农民家的二、三层小楼都办起了民舍,房间和庭院设计更加讲究的民舍也不少。

朝花夕舍办得早,而且客房够档次够品位,突出竹韵特色,农家做法的地方美食又讲究色香味俱全,女老板又特别热情好客,所以远近闻名,生意越来越红火。朝花夕舍的几家邻居也都在修建,或者装修自家的新民舍,竞争带动了产业发展。

朝花夕舍民舍的庭院很有农家院美

 

与北方的农家院不同,这里民舍很上档次。我在朝花夕舍的房间不但装饰讲究,舒适的大床、浴缸浴室和上网速度都跟高档星级饭店有一比。沐浴液、洗发精和护发乳以及毛巾、拖鞋等,也是参照国内高档饭店供给摆放。只是,晚餐丰盛,早餐我感觉挺好,但也有住客觉得相比星级饭店过于简单。住民舍就是住乡民家,我倒是喜欢乡民吃什么早餐我就吃什么,高档星级饭店的早餐很多过于复杂奢侈,当然也不环保。

我最喜欢起床后从我房间阳台上放眼望去,远处竹山竹海,眼前的庭院鸟语花香,池中鲜红的金鱼游来游去,一派南国绿水青山景象。

等我下楼到院子里拍照吃早点时,老板娘60多岁的母亲已经从后院竹林挖回来好多棵竹笋了,新鲜极了。我在朝花夕舍吃的第一顿早餐,就是用这新鲜竹笋给我做的一大碗鲜笋肉丝面,好吃!

美丽乡村 门牌成另类风景

路得坦摩公司陈总特意安排公司销售经理Joyce,开车带我看安吉的乡村。家住杭州、喜欢摄影的Joyce说我的运气特别好,自带小太阳,在安吉的两天都是天清气朗。我回来一看照片还真是的,除了安吉的竹海茫茫尽朝晖,就是安吉的满目青山夕照明。

汽车从朝花夕舍开出去不远,就到了也是隶属于横山坞村的苜莲青野乡。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安吉的这个苜莲青野乡,真是我见过的最美丽乡村了。乡里的柏油路面非常干净,乡民的住房都是一个一个的独立院落,大多都是二、三层的白色调小洋楼,屋顶装有太阳能光板的很多,小楼房带车库的也多。我想,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富裕农民,到此一游的话,也会赞叹中国的美丽乡村。

我们在苜莲青野乡里面溜达拍照,看到好几家乡民拿出自家院里的一栋二、三层小楼房开办民舍,客房看上去都很够档次,生意似乎也都是越来越红火。我刚给一家名曰“原味苜莲生态餐厅”别致的竹竿外装饰小楼拍完照,不远处草地上,又见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刻着“苜莲青野民宿”几个被油漆成了绿色的大字,十分醒目。环顾四周,都是一个更比另一个漂亮的乡民小楼房,不远处的山坡上不是茶园就是竹林,真是美丽乡村原生态的美。

很快我们又驱车来到了也是隶属于安吉灵峰街道的蔓塘里自然村,这里也是浙江省的一处美丽乡村示范村。与苜莲青野乡一样,这里的乡民也是都住上了独立院落的二、三层小楼房,环境似乎更漂亮。我看到村里街道墙上的导游介绍说,蔓塘里有农家112户,村民400人,主要产业是白茶和黄花梨;当然,现在又有了民舍和农家乐餐饮。

除了蔓塘里村家家户户的小洋楼住房,和这里的绿水青山茶园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外,每户村民门口的门牌更让我长了见识。统一的扇面形状门牌上,除了门牌号外,还有该户人家被村里评为几星级美丽家庭等信息,大多都是五星级。门牌上面还用金色字样印有“我们的家规家训”,眼前67号院的家规家训是:“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安吉蔓塘里村每户村民门口都有这样的门牌

如果户主是党员的,旁边还有一个同颜色的红旗形状标牌,上面印有党员户主的姓名和他的“党员先锋微承诺”,下面是该户主被评定的“党员先锋星级”。我走入的几家民舍女主人都自豪地说,村里真是夜不闭户,文明和谐安全得很。

蔓塘里村的村民小洋楼,屋顶安装有太阳能光板的更多,村里街道干净得一个纸片我都没有看到,垃圾听说都是严格分类收集处理的。在村里的听月楼戏台旁边有个三思堂,与听月楼一样都是江南风格老建筑。三思堂旁边一处老宅的墙上有一“潘氏古宅简介”,说此处是清代浙北民居。抗战时期,这里曾经是新四军王必成将军驻地和伙房,所以后人也称这为新四军食堂。

安吉最有名的“美丽乡村”应该是余村。我们到达时午后的阳光还真热,但见这里的停车场停了好几辆旅游大巴,我们遇到了头戴同样颜色式样和打着同样遮阳伞的旅游和政府官员考察团好几个,余村够火!

竹海茫茫青山环抱的余村的确挺美也够富有,到处可见村民们居住的漂亮小楼房,到处鲜花盛开。

余村如今最著名的就是“两山公园”。游客们纷纷在公园水塘中的一块巨石前面拍照留影,巨石上面雕刻着两行油漆成鲜红色的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是在这里提出的“两山发展理念”。有意思的是,安吉的这块“两山”理念纪念碑高出水面8.15米,重88吨,都有政治讲究。安吉如今的确是满目的绿水青山了,乡民真富起来了,近200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已然成为旅游热点了。

安吉余村引以为荣的“两山公园”大石碑

杜鹃花海 一片斑斓映碧波

唐诗中咏杜鹃花的很多,因为杜鹃花形特别好看,颜色姹紫嫣红,春天开得漫山遍野,有映山红、照山红和山石榴等美名美誉。穿过安吉满山的竹海和茶园,Joyce顺着安吉的山路借助GPS导航,又带我来到安吉老石坎水库附近的村庄。

4月中旬,这里的杜鹃园早已经在清澈的水库前面开成了花海,红杜鹃、粉杜鹃、白杜鹃还有黄色的杜鹃争奇斗艳,满眼山花烂漫。最让人惊艳的是,这安吉映山红杜鹃园不但规模壮观,与水库的碧波荡漾相映成辉,花海背后的山坡上更是翠绿色的竹海大背景,在阳光下红绿相间,几棵青松点缀其间,油画一样的画面,美呆了!

我们是在夕阳西下时,开车前进这个游人不多但却美艳绝伦的杜鹃园的,太不虚此行了。安吉老石坎水库报福村的这片超美竹海杜鹃园,目前还真是藏在深山人未知,所以游人不多,我们得以尽情赏花、赏水和赏竹海拍照。真是国色天香的美丽乡村,早晚会成为旅游热点的。

游罢杜鹃园,我意犹未尽地告别报福村的杜鹃园,要返回朝花夕舍时,脑海里面忽然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安吉杜鹃映山红。我确信,此时此刻我眼前的满目竹海青山和如此美艳绝伦的杜鹃花海,一定比白居易当年惊艳的山寺桃花壮观美丽多了。

 
安吉苜莲青野乡的一家生态餐馆

 

美籍华人:大国博弈的替罪羊?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董洁林(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原载:《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原责编: 陈晓雪

《海外华人网》编者按:

“转载”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本文试图阐述美籍华人在中美大国博弈这样的大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可以结合本网站3/24的《帝国阴影下的美国华人》一起阅读。但是,希望读者明白,作者作为中国智库的研究员,其思想和视野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身在体制内,有些观点也未必能够公开发表。另外,本文的有些观点和所谓“事实”,未必经得起推敲,甚至可能误导。略举几例:

其一,文中所说“直到二战期间这些不合情理的限制条款被逐渐取消前,华人一直被隔离居住在所谓的“中国城”里自生自灭。” 华人从来没有被(美国)强迫隔离居住在“中国城”。恰恰相反,“中国城”这样的国中之国的存在,恰恰是美国伟大和包容的证明 (《THE STORY OF CHINATOWN》)。老一辈华人选择居住在“中国城”内,更多的是因为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因素。

其二,毫无疑问,美国的《排华法案》玷污了美国的伟大和包容。美国参、众两院虽然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通过了表示对《排华法案》的“遗憾” (regret) 的“决议案” (resolution), 但是无论美国国会,还是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就《排华法案》正式道歉,更别说赔偿了。

其三,绝大多数华人在美国是安份守己的,是“模范种族”中的一员, 但是确实有极少数的“害群之马”。在美国虽然诉讼遍地,但是美国法律的基石是”Assumption of Innocence” ,政府想要坐实“间谍罪”并不容易。有些华人被告自身并非完全清白,甚至未必完全无辜/无错。美国的种族主义虽然仍然若隐若现,但是不是每个个案都是因为种族因素。


 

      

目前,中美关系面临一个转折点。过去四十多年无数人千辛万苦构建起来的两国之间的桥梁不时传来嘎嘎的断裂声。中美矛盾从贸易之争和知识产权之争,现已拓展到对科技和教育领域交流的限制。在这场争斗中,最为不安的莫过于美籍华人了。许多原本全球化时代的正常行为,瞬间就变得政治不正确甚至不合法规了。而来自官方的压力和民间的冷嘲热讽让很多人噤若寒蝉、甚至不堪重负。

历史上,华人在美国遭受过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排斥,直到二战后处境才有所好转,并为中美两国的交流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种族主义并未销声匿迹,中美摩擦加剧之时,其显示出强大的黑暗力量。

本文回顾了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意在对美国政府的一些做法表达严重关切,也希望为打破部分人对穿梭于中美之间的美籍华人的偏见提供些许背景。

打开美国排华尘封的历史

1849年,两名中国男子在海上飘了几个月后,来到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美国港口三藩市。他们是最早到达美国的华人。当时,全世界的淘金者蜂拥至三藩淘金。而一些美洲白人在亚洲招募劳工,半蒙半诱地将许多中国人弄上了驶向美州的船。

这些中国人被称为“苦力”(Coolie)。

来到美国的华人淘金者,有的可能找到了黄金,但大多数人一无所获。

随后,美国开始修建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人们转而成为铁路工人,更多的华人陆续来到美国。这条铁路主要由两家公司负责建设,联合太平洋公司负责东部铁路的修建,劳工主要是来自爱尔兰的新移民。而西部铁路段由加州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该公司的第一任老总是老斯坦福,雇佣的劳工中约80%是华人。

西部这段路多山,经常需要穿山打隧道。当时用的都是手工工具加炸药,工程难度很大、也很危险。这些刚从中国农田里走出来的农民工们,肯吃苦耐劳,很快就学会使用新工具。修铁路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工钱还算公道,华工们还是快乐的,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美德也在美国得到认可和肯定。

1869年铁路完工,美国经济不景气。同时,大批从战场上退伍的军人、获得自由的南方黑奴、修完铁路的工人一下子都涌入了劳工市场,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此时,旅美华工已接近10万人。由于华工们劳动名声好、对工作条件和工资要求也较低,很多资本家更愿意聘用华工。特别是当爱尔兰劳工罢工的时候,华工常常被资本家招为替代工人。华工在劳动人民之间的竞争中展现出来的“优势”,招致其他族裔工人们的怨恨,于是一些人寻找各种借口欺负华人,暴力事件频发。

“排华”最早是从华人聚集的加州开始的,后很快蔓延到全国。除了种族之间文化隔膜的原因,排华的主要理由是勤劳节俭的华人占了其他人的工作,这个理由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格外有煽动性。

1882年,旅美华人的噩梦正式开始了——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该法案不仅限制新移民来美国,已经在美国的华人也不能和妻儿来此团聚,更不能在这里结婚生子。如果这些华人离开美国,能不能再回到美国就难说了,而留在美国也基本上不能成为美国公民,甚至不能成为法庭证人。1924年,美国国会扩展了“排华法案”,将这些限制强加给所有亚裔种族。直到二战期间这些不合情理的限制条款被逐渐取消前,华人一直被隔离居住在所谓的“中国城”里自生自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华最为狂热的19世纪晚期,良知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1882年,麻州参议员George Frisbie Hoar认为“排华法案”“将种族歧视赤裸裸地合法化”。1893年,麻州众议员Elijah Morse说,“第52届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Geary Bill),我认为是不人道和不公正的”。从1870到1890年间,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是这段历史的目击证人,他用善良和公正的笔不断为华人的不公平遭遇呼吁。

麻州众议员William Everett在1893年国会就“排华法案”的听证会上的发言是这么说的:

“让我告诉你们,那一天总会到来的,也许是两百五十年之后,那时,太平洋海岸边(加州)的先生们的子孙将悔恨今天你们对中国人的做法,他们将更愿意和我们麻州人一起,而不是像加州人一样,公平地对待中国人。”

2009年7月,加州政府终于为那段对中国人歧视的历史正式道歉。2011年和2012年,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就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正式向美籍华人道歉。这比William Everett先生预期的要早了许多年。这些故事说明良知可以跨越种族的隔阂、穿透国家的界限,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温暖的光芒。

回首美籍华人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还可以发现先辈们经由了一个从小事失语到大事失权、从个别冤案到最后整体被迫害的一个过程。今天美国已经比“排华法案”的时代进步了很多,美籍华人也增长到了四百多万,但是,无论是总人数还是政治参与度,在美华人目前都还是弱势群体。另外,不公正的种子永远都会存在于人类某个阴暗的角落,随时在寻求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再次生长,危害今天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和他们的子孙。

美国第一条横穿东西的铁路通车时,参加这条铁路修筑的中国劳工在欢呼庆贺。图源:”B&H”, illustrator; sketch by Joesph Beck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401929)

美国华人人口统计。图源:The Rocky Road to Liberty: A Documente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Exclusion. 胡声、董洁林编

“修昔底德陷阱”边缘的两个大国

中美于1979年建交后,两国的交流在很多人的努力下慢慢建立起来。穿梭于中美之间的美籍华人,对修建两国之间的交流“桥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两国的经济繁荣与和平相处对整个世界都是福祉,也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四百多万美籍华人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事实上,如果把亲华的美国人和亲美的中国人都清干净了,两边阵垒分明,那么桥梁断了就无人修补了。

我从2010年就开始关注两国就海外华人进行惩处的一些案例。虽然每一个群体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过分贪婪、以身试法的人,但政府放大实情甚至迫害无辜者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例如,美国物理学家郗小星教授案和美国气象局专家陈霞芬案,都是明确无误的冤案。

前几年大都是零零散散的个案,最近一年,美中关系直转急下,美国政府频频出招,一会儿要求能源部严防死守,一会儿下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清理门户,一会儿又敦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严格把关。本来国际合作非常活跃的科研领域,大有逐渐走向封闭的迹象。

显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部分人无视移民的贡献,指责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到“好处”或给对手送去“好处”。每次美国方面传来某个华人被整肃的消息,中国和美国都会有人在兴奋地叫嚣:活该!活该!甚至有人把中美摩擦归因于个别美籍华人的行为不端。

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需要万千蜜蜂采集花粉才能酿得佳蜜,它们是采蜜的功臣。当狂风暴雨来临,百花凋零,无论是辛勤的蜂、或是懒惰和违法乱纪的蜂,都是无辜的。蜜蜂岂能左右世间风雨?

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崛起,让世界震惊。很多人担忧这个大国将给世界带来难以承受的冲击。作为构建目前世界秩序、并领导了世界七八十年的美国,自然会对未来谁来领导世界、以及美国的前途等问题格外关注和警惕。我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能力遏制中国崛起,但我可以确信,美国不愿意再帮助中国进一步发展了。可以理解,谁会支持竞争对手来打败自己呢?

有人说,今天中美两国已走到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边缘,四周冷风强劲地吹。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一个新崛起大国必须以战争方式挑战守成大国方能成为新霸主的历史现象。只是,大国之间是战还是和,根本不是美国华人能左右的。拿美国华人撒气,让他们成为两国矛盾激化的替罪羊,既不明智、也不公平。

也许有人会问,个别美籍华人行为不当会不会成为触发两国摩擦升级的事件呢?如果各位去看看历史就会自己得到答案。印尼屠杀华侨、越南排华等事件,祖国什么时候卷入过?可以想象面对强大太多的美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在美华人只能自求多福。触发两国踏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是朝鲜、也可能是台湾、南海的某个岛国,但不可能是美籍华人。

我也要强调,美籍华人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合规行事,更不要做伤害雇主和所属国的事情。但是,我也希望大家对服务多国的科学家们保持善意,他们不仅没有错,反而是人类科学创造和传播的功臣。无论他们的科研资助来自哪个国家、以哪所大学和机构的名义发表科学成果,最后这些成就都属于全人类。在对人类科技创新历史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我知道,科学家的个人所获(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相对于其对人类的贡献来说,都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有人由于国家之间的摩擦、或自己的偏见去中伤他们,既伤害了无辜的科学家,也将伤害造福人类的科学事业。

中美或联手营救囚于伊朗的华裔学者

Reading Time: < 1 minute

普林斯顿博士生王夕越(王夕越妻子提供)

据报道北京转变立场,德黑兰囚禁千日的美籍华裔学者,普林斯顿博士生王夕越,有望回家。

王夕越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2016年赴伊朗从事学术研究期间,同年7月被德黑兰当局逮捕,以“间谍罪”判刑十年。王博士的妻子曲桦三年来一直为营救丈夫而奔走呼号。这个妻子非常不易,也挺有智慧的,尽量不要去碰政治,强调从“人道主义”方面营救。

2010年12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以“我和塔利班面对面:北京80后只身深入阿富汗”为题,发表介绍王夕越的专题。(网上截图)

美帝在世界面前还是很在乎自己的人民,要不然也不会这么“软弱”而被要挟。只是,美帝这几十年来对伊朗扣留人质的流氓行经,好像一直无能无力。各种招数使尽,效果甚微。从里根到奥巴马,伊朗总是能以人质要挟美帝。美国政府有时会冒着被国会调查跟伊朗作交易的风险以换取人质的安全返回。据报道1981年里根为了”52 位阶级兄弟“,不惜与伊朗进行以武器换人质。当年可是一个”大丑闻“啊。习惯了”草菅人命“的政府的人们,估计很吃惊啊。

王博士因为被控进行“间谍”活动,营救起来自然更麻烦。不管其是否因为从事“间谍”活动被捕,还是因为美伊关系被捕,美帝都责无旁贷。不知美帝在营救王博士上下了多少功夫。不过应该可以肯定,中国政府愿意改变立场,出手相救,美帝一定是放下了身段,“恳求”了中国。

中美双方如果能够合力营救这位美籍华人,那确实是一段佳话。也让旅居美国的华人感到一丝温暖。以前中国政府为了避免外交麻烦,即使对海外的中国公民的关照也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更不要说已经取得外国国籍的华人。王博士出事后,中国一直以中国不承认双层国籍为由拒绝介入,不知为何改变主意了。不管怎样,海外华人应该欢迎中国介入营救。

可是,这个王博士肯定不是一个让家人省心的人。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个丈夫当初轻率地进入跟美国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如果不是读书读傻了,那就很让人猜测其目的。如果身负“间谍”重任,那也是太高估自己了。

不过,置妻儿于不顾,毅然决然深入险境,要么是大英雄,要么是大笨蛋,反正不是一般人,也不是正常人。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五章 馒头:穿越来的故事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吃了“乱炖”,喝过“鸡汤”,汤足饭饱,神清气爽,我们也凑热闹,玩个穿越。

穿越之前,伸伸腰,踢踢腿,做点准备活动。真正的吃货是好吃好做好学,人称“三好吃货”。前两章都是讲宰相的故事,那么宰相是神马?“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西汉宰相陈平语),一句话,是对皇帝(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事实上,宰相,只是中国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作为一个真正的正式的官名,“宰相”只在宋辽对峙时的大辽出现过!宰相的正式官名跟随朝代的更替,曾经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比如,热播的芈月传里有个宰相樗里疾,他在当时的正式官名是左丞相;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他当时的正式官名是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的权力也随着朝代轮替,中央集权的强化,黄鼠狼给鸡拜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清朝宰相的名字又臭又长,变成了皇帝的高级跟班。之所以搞出这么多花里胡哨儿的名字来,估计是皇帝老儿闲得慌,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要衣服马要鞍,找些文邹邹的人,来玩个川剧变脸,彰显新朝新气象。好在我们也不是历史学家,折磨多名字,记住了也没啥用,还不如记个菜名,餐馆点菜多实惠。再说,宰相多好记。

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风流史上,真正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宰相,偶以为有两位:丞相诸葛亮,宰相刘罗锅。前一位是他太有名,从小到大他出现的次数太多,你没法记不住;后一位是满大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加上有个逗哏的和中堂,耳朵被动长茧,你无奈只有记住。现在都喜欢八卦,偶也来和大家八一八(偶不用扒,那字老让人联想起扒粪,八字吉利又简单,耶)他俩的八卦,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完成了求知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八八孔明诸葛亮。诸葛亮,山东琅玡人,没错就是琅玡榜的琅玡,后迁居南阳。琅玡,是古地名,秦朝统一全国后,设琅玡郡,为三十六郡之一,现今属于山东临沂。琅玡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家,就是指琅玡王氏,魏晋南北朝顶级士族,白金贵族俱乐部成员,家族中当过大官、成家成名的乌泱乌泱的多了个去,王羲之、王献之就是琅玡王氏中出名的两个。以后偶会详细聊聊王氏名人。神剧琅玡榜是描述南北朝南梁年间的事,因此琅玡榜、琅玡阁肯定不关山东琅玡鸟事,好在安徽滁州有琅玡山,想必是琅玡阁所在。好了,赶紧绕回来八卦诸葛亮。史载诸葛亮是也是美男子,长得比当下台湾省的猪哥亮至少高十八个档次之多。但是,他的妻子奇丑无比,《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偶读完此段,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美男子娶个黄头发黑皮肤的丑女好难,娶了丑妻,被时人取笑而镇定难上加难,扬名立万,衣锦还乡之后,不负糟糠之妻,难难难!真是天下第一极品帅锅好丈夫也。偶小人之心度君子大肚子,斗胆猜一下,诸葛亮娶丑妻的几个原因:一,地域歧视。外来户搞不过坐地户,外乡人受尽白眼,不好找媳妇;二,不是高富帅。南阳耕读,凤凰男一枚;三,人力资源。未来的岳父黄承彦人脉深厚,属于领英(Linkedin)里朋友超多,微信里刷爆朋友圈的牛人,还与官联姻,万一没有人三顾茅庐,岳父就是最好的备胎。四,有可能黄承彦考验自己,黄头发兼黑皮肤,这基因得多强大才有?!五,我不入地狱,谁下地狱,从基因改良出发,为人类进化做贡献。六,黄承彦家居沔阳,沔阳三蒸是诸葛亮的最爱(此处偶哈喇子流了一地)。汗,最后一个理由属于满嘴跑火车,因为沔阳三蒸据传始于元末明初。偶在想,三国时毕竟信息太闭塞,没电视,没网络,如果诸葛亮活在当下,著名的音乐家、发明家、演说家、散文家兼湿人兼帅锅,一定有多少女孩纸举着牌子高喊,“亮哥,亮哥,我爱你!”,他能否糟糠之妻从一而终,真要打个问号。偶灵光一闪,连他的粉丝团名字都起好了—-凉(亮)粉!

诸葛亮还是个发明狂人,八卦阵、孔明灯、孔明锁、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都出自他手。据说木牛流马驼一年的粮食每天能行二十里,且能够在崎岖不平的蜀道上行走,关键是这东东不吃不喝,不拉不尿,绿色环保,百公里油耗为零,无噪音无污染,放在今天,绝对属于热销环保百度排名交通工具第一。肿么好的交通神器,为啥木有传下来拧?吃货还是要说吃,关于诸葛亮的其他发明都可以装清高,翻眼皮,但是他发明的有个东东必须肃然起敬:馒头!据《诚斋杂记》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诸葛亮南征孟获,南蛮之地,瘴气湿重,当地有用俘虏首级来祭祀神灵祈求保佑的传统,诸葛亮宅心仁厚,改用馒头祭祀,当时称为蛮首,后演变为馒头。三国志也有这样记载:“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由此一个伟大的发明诞生。当然也有人说,馒头不是诸葛亮发明,在他之前就有馒头存在了。偶很是好奇,馒头如是南征孟获的杰作,何时传到北方,成为北方人的主选面食,不论怎样,馒头不分大小,饮食不分主次,人不分南北,馒头已经成为吃货们不可或缺的一道面食。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乘坐“时光隧道”号高铁,从三国直穿大清帝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东诸城,一个三代官宦世家的刘姓大宅里诞下一男婴,取名刘墉。五年后,他的父亲刘统勋高中进士,一路高升,官至宰相;数十年后,他以官二代,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进士及第,也步入仕途,最后官至一品。他生在太平盛世,死后褒奖箩筐,与纪晓岚、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后世称其“宰相刘罗锅”。不过,刘墉倒也没有电视剧里那样伟光正,史载他不算罗锅,为官也有不少闪失,遇到和珅“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没有蛮干大干快干,也没有大智大勇斗和珅。与他老子刘统勋相比,其从政能力属于清汤挂面,中规中矩。偶查阅一番,没有找到刘墉有关吃的轶闻,吃荔浦芋头乃后人杜撰。虽然如此,还是有吃货嗅出了商机,网上查现在有刘罗锅煎包加盟热卖,号称刘罗锅发明此包,这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货有文化。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四章 一个屌丝的逆袭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首先向各位吃货致歉,偶先放狗(google),后搜狐(sohu),众里寻他千百度,也没有找到鸡舌汤的图片,鸭舌汤、猪舌汤倒是不少,可咱们吃货不是假货,冒充的事情坚决不干!顺带高喊一声,打击假货,从我做起!另外,“有事问度娘”,这次度娘不给力呀。好在今天我们虽然谈吃,但是主要还是聊一个绝对正能量、高逼格的屌丝逆袭的故事。

      民间有俗语,穷过吕蒙正。就是说,贫穷超过了吕蒙正的程度。吕蒙正是谁?这牛掰?其实他最出名的不是这个,是这句话据说出自他的嘴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肯定在俗语排行榜前列不?牛得让你无语了吧?

         言归正传。吕蒙正(公元946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他的祖父做过户部侍郎,亲爹做过起居郎。起居郎就是记录皇帝老子每天吃喝拉潵睡外加胡天胡地的官。按说,官宦子弟,不穿金戴银,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注意,但是,他亲爹娶妻纳妾,小妾多了,不但冷落了大房,把她驱逐出家门,还顺带把大房生的亲儿子吕蒙正赶出了家。从此母子落难,母亲刘氏发誓不再嫁人,吕蒙正也从官二代变成了屌丝。相传吕蒙正所作的破窑赋这样描述自己落难的经历: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这段描述不论是否属实,穷困窘迫是有的,看人脸色是一定的。在这样的逆境中,很多人的人生从此迷茫。然而,吕蒙正不是一般人儿,是“小二班”人,他发奋读书,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考取进士第一名,成为人见人爱的状元郎! 此后,官运亨通,三次为相。此人貌似天生做宰相的料,心胸豁达,气度非凡。做官后,他不忘本,不计老爹抛妻弃子的前嫌,”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他登堂入相,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 意思是说,这小子也懂参政议政?吕蒙正装作没听见就走了,他的同事里估计有不平也许是想拍马屁的就说,你得知道是哪个人藐视你。吕蒙正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时皆服其量。还有一次,有位收藏有古镜的大臣,自称此镜能照出二百里范围的景色,想献给吕蒙正来求得任用。吕蒙正拒收,并笑说:“我的面部也就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镜子呢?”

       邵氏见闻录记载,吕蒙正还在卑微时,和洛阳龙门书院的温仲舒一起读书,有一天,“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但是手里没有钱,刚好卖瓜的人不小心掉了一只在地上,吕蒙正”怅然“,捡起来吃了。等他做了宰相以后,买下了洛阳城东南面向伊水的一块地,建了一个亭子做纪念,名字叫” 饐瓜亭“。如果你不认得这个饐字不要脸红,偶也不认得啥意思,为啥你没看见偶脸红,偶脸上涂了一层蜡。饐,拼音yì,就是食物腐败了的意思。读书人总喜欢掉书袋,烂瓜非得写成”饐瓜”,让吃货我想起孔乙己穷困潦倒,还问你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一百种写法也要先有钱吃饭哦,OK。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吕蒙正为后人病诟的一件事就是“鸡舌汤”。宋人轶事汇编这样写:吕文穆微时极贫,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一夕游花园,遥见墙角一高阜,以为山也,问左右曰:“谁为之?”对曰:“此相公所杀鸡毛耳。”吕讶曰:“吾食鸡几何?乃有此。”对曰:“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吕默然省悔,遂不复用。偶译文如下:吕蒙正少小贫困,等乌鸦变凤凰后,忒喜欢喝鸡舌汤。每天必来一碗。有一天,夕阳西下,在院子里溜圈儿,远远看见墙角有个高高隆起的东东,以为是个人造小山,就问下面的人:“何人肿么厉害,垒起一座山?” 有人回答:“这是您老人家吃鸡剩下的鸡毛山呀。” 吕丞相作周星星状,“呜呀!我读书少,你表骗我,我才吃几只鸡?!” 下面人回答: “老爷,一只鸡就一条好舌头,您一碗汤多少舌头呀,您每天都咕嘟咕嘟地喝呢。“ 吕蒙正心下愧然,于是不再喝这东东了。司马太史公如若活在他后面,一定叹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基督教有讲,生而有罪,是为赎罪。大道至简,天理归一也。

        吕蒙正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定理:屌丝是可以逆袭的。生来贫穷不是你的错,长得不好看也不是你的错,不思进取就是你的错。古语有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后世关于吕蒙正的轶闻故事很多,元朝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就是那个写西厢记的,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也叫《破窑记》)最为出名。另外,最著名的就是《时运赋》(亦称《破窑赋》、《劝世文》),相传是吕蒙正做太子太傅,教授太子(后来的宋真宗)所创,真伪待定,一般认为后人假借吕蒙正之名而作,但是其中内容,非常值得一读,摘录一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鸡翼大,飞不及鸟。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

呜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

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民间另有吕蒙正《祭灶诗》一首,流传甚广: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呵呵,不光乱世,太平之世文章也不值钱。譬如,人有口水诗,我作吃货文,皆不值钱也。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偶一语以蔽之:吕文穆公,真宰相也。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三章东北乱炖:宋朝宰相吃货多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东北乱炖,是一道东北最常见的家常菜。又名丰收菜,也就是“大杂烩”,把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同排骨一同炖至熟即成。东北乱炖简单易煮,有荤有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吃货盆友会问,东北乱炖与宋朝的宰相有神马关系?是没神马关系,不过宋朝的吃货宰相太多了,偶只好挑出几个或大家熟悉、或名字好听、或坏的流油、或颜值很高的,来一个“东北乱炖“。

      俗话说的好,洪洞县里坏人少,宋朝宰相吃货多。两宋十八帝,凡三百一十九年,一共多少宰相?有好事者吃饱了撑的,把他们按年代一一排列,偶数学不好,用计算器算了一下,好嘛,169位,平均1.88年一位宰相!让我感慨万千,泪湿沾巾,伺候皇帝老儿这活真不好干呀!神马都是浮云,还是吃最实实在在,赶紧把他们放在锅里乱炖:

       排骨,赵普。他排在第一不仅是开国宰相,唯一荤菜,而且是因为此公属于吃加贪。白加黑治感冒,是白天一片不睡,晚上一片酣睡,赵普的吃加贪,是嘴里哈喇子直流,手里肥的流油。开宝六年(公元974年)一天,吴越王钱俶派人给赵普送信和礼物,礼单上说是“海物十瓶”,碰巧宋太祖驾临,赵普忙去迎接,礼物自然来不及遮挡。宋太祖看见,问是什么,赵普回答是海物。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里面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狡辩:“我还没有打开,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如果知道,一定会上奏皇上拒绝。“宋太祖放了他一马,笑着说:“尽管收下,不要过虑”。

       豆角,外戚宰相韩侂胄。他拜相十四年,做过不少好事,崇岳飞为鄂王,支持抗战,后被投降派所杀。但是,他吃相特优雅奢华,五斤葱则仅“取条心之似韭黄者,以淡酒、醯浸喷,馀弃置了不惜” “羊头签五分,合用羊头十个”(宋代的签即是羹),只“剔留脸肉,馀悉掷之地”。他曾祖父是北宋名臣韩琦,估计是含着金钥匙长大,人间疾苦不管他事。

       土豆,寇准寇老西。人说土豆憨,憨土豆。但寇准这个“土豆“属于表面憨,内里骚的那种。杨家将里寇准一口土话,忠诚清廉,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其实,老西儿属于生活奢华、超爱排场的主儿,《宋史寇准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茄子,贾似道。史称一代奸相。名字不好听,名声也不好,想必一副茄子模样。 1275年他仓促发起安庆鲁港之战,被元军打败,成为南宋的掘墓人。他每餐“必欲精凿稻梁、三燕九折、鲜白软媚,肉必要珍馐嘉旨、脍炙蒸炮”,方觉“爽口快意”。他还特别喜欢炫,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吃了什么,青皮茄子再怎么炫也是茄子不是,难道会变成番茄?唉,贱人就是矫情。

       青椒,徽宗朝的宰相蔡京。这厮大家一定熟悉,水壶(水浒)里的风暴有他一份。此人超爱吃鹌鹑,“每一食羹即杀数百只”偶在想,得养多少鹌鹑满足他的嘴巴呀。鲁提辖如果知道,一定一拳过去,让他“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直娘贼,动物保护你知不知道呀!

       木耳,秦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因为岳飞传,秦桧名扬天下。说句公道话,秦桧杀了岳爷爷不假,但是功高震主,遭皇帝忌讳,岳飞不被秦桧所杀,也会以莫须有之名被他人所杀。与木耳颜色一样,秦桧属于黑心吃独食的,据说他喜欢吃宋嫂鱼羹,宋嫂去世,有徒弟得了真传,秦桧逼迫人家不能做给其他人吃。

       番茄,文天祥。没错,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名字喜气、人品好,官二代,让他做番茄刚刚好。文天祥一定是花样美男,宋史上说,“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花样美男过于美艳,看多两眼恐怕生厌。但是文天祥属于那种百读不厌的,因为他的气节:文天祥就义前,元朝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正是:生女当是花木兰,生儿当如文天祥。相传,文天祥有一次路过江西老家,乡民夹道欢迎,他脱下官服,亲自下厨,用猪里脊和竹笋做了一道美味,名扬天下,这就是江西名菜:文山肉丁。(文天祥自号文山)

       偶觉得用明代杨慎的一首词做本章结语极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在乱炖中。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吃货读历史系列 第一章 吃喝定天下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北美吃货

前言

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吃货创造的。

历史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调侃的。

在吃中学,在学中吃。如果历史是一味佳肴,不吃都很难。

一日三餐始于宋朝,我们的吃货学历史就从风花雪月的宋朝开始 —

第一章 吃喝定天下

      安徽寿县有种叫“大救驾”的小吃, 形状扁圆,色泽乳白,层层酥脆,以青红丝伴肉烧烤而成。相传后周世宗征淮南,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急攻南唐(寿县),赵匡胤在攻打南唐时疲劳过度,一连数日,茶饭不思。当地有个厨师用上好的白面、白糖、香油、青红丝、核桃仁等材料做了点心,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因用油煎炸,金丝条条分明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赵匡胤品尝后食欲大开,神清气爽。他做了皇帝后,对这种糕点念念不忘,“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 “大救驾” 由此而来。

     其实,彼时赵匡胤还不是皇帝,救驾之说无从谈起。不过,按宋史所说,赵匡胤“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因此赵匡胤当时如果不是花样美男,也一定是帅锅一枚。 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史载,他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一晚未去。身有金色,三日未变,真是天生龙种,不当皇帝都不行。赵匡胤年轻时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三十二岁就做了殿前都点检,这是个啥官职?如果你看过电视剧琅玡榜,大梁国第一高手挚啥官职?禁军大统领!殿前都点检就是禁军大统领。蒙挚是一介武夫,帮着好兄弟梅长苏把靖王扶上马做了皇帝。赵匡胤不一样,不光武艺高强,如果后周有高手排名榜,至少前五名,据说他还独创太祖长拳,虎虎生风,至今还在武林开枝散叶,而且最要命的是赵匡胤还喜欢读书,俗话说的好,不怕天,不怕地,就怕武将有文化。公元960年,后周皇帝柴荣驾崩,七岁小皇帝即位,赵匡胤的机会来了。机会有了,也得有个好团队,最怕的是猪一样的队友。好比马云有十八罗汉,刘备有五虎上将,靖王有梅长苏、蒙挚、霓凰,赵匡胤也是建队好手,还搞了个拜把子的义社十兄弟。在他的团队里,其中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队友不可不说:赵普,虽然他比不上神剧里的”江左梅郎”,但在赵匡胤的一群武将班底里算是鹤立鸡群了。他的名言:”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时间一长,大家可能忘记了他叫什么,但是都知道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潘美,北宋开国元勋中唯一一个没有交出兵权的人,也算战功显著,一生敬业,但他为人熟知的不是潘美,而是后人杜撰的名字“潘仁美”,评书杨家将里的佞臣贼子,生前荣耀,死后在文学作品里遗臭万年,也是文字狱的另类典型。

     话说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一起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一副无奈委屈: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正是:文人的康桥,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武将的陈桥,”马蹄声狂乱”,跪倒一大片。

      赵匡胤是个吃货皇帝,最著名的一件事是,有一天,他半夜起来,想吃羊肝,但却犹豫不决,左右仆人问道:”陛下有什么事就吩咐,我们照办!” ,赵匡胤摆摆手说:“算了算了,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 其实,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羊肯定已经杀了不少。一般吃货遇到美食,如何评价:两个字好吃,三个字很好吃。但是赵匡胤是高级吃货,是吃货中的战斗机,他吃羊肝的时候,肯定浮想联翩: 羊肉是好吃滴,羊大为美,我做了皇帝,就像那肥羊,周围的义弟们有刀有枪,就是那灰狼。我若不被吃掉,就要做灰狼,还是要披着羊皮的大灰狼。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晚朝,赵匡胤自导自演的大戏开演了。他把石守信、潘美、高怀德等一帮武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他长叹一口气,说 ; “ 我是靠各位兄弟们当上皇帝的,打心眼里念及你们的功劳但是,做皇帝太他妈的难了,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每天不敢安枕而卧啊! “ 石守信等酒也不敢喝了,忙问其故,赵匡胤说:”我这个皇帝的位置谁不想要呀。” 石守信等人忙叩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说,”那不一定,你们没有异心,但是你们的部下想要荣华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你们就是不当皇帝也身不由己了。“ 众人吓得尿都快出来了,连忙请皇上指一条明路。赵匡胤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大家无非是多聚金钱,多多行乐,让子孙后代免于贫乏,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到地方去,多买良田美宅,同时把把妹,每天喝喝小酒,我再和你们联姻,这样,咱们君臣无猜多好。“ 石守信等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得俯首听命。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用吃羊肝得来的灵感,觥筹交错之间,让”大灰狼们”交出了兵权,比起喜欢”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朱元璋来,直接甩出了几条街!

        杯酒释兵权,吃喝定天下。从此,三百多年的宋朝拉开了帷幕。

(经作者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机构所有)

我的好姐姐(催人泪下)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谷世斌                           朗诵:孙阳

朋友,你好,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旅居加拿大的谷世斌先生的投稿《我的好姐姐》。

作者谷世斌(前排左一)与父母、姐姐及哥哥们的全家福

我在20世纪50年代末降生,成为父母和家人疼爱的谷家老儿子——“老七”。我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五个兄长,姐姐和我在家中排行是一头一尾,长姐幺弟,血缘再加天然,有着特别的亲情。姐姐从小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特别高,特别重要,特别亲近。母亲去世得早,我后来也体会到了,姐姐对我的大爱里面其实也饱含着深深的母爱。

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年前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爱的、也是唯一的亲姐姐因病不治,依依不舍地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我们心中的最痛!

我知道,在医院手术台上的最后时刻,她一定放心不下爸爸和家人,也一定更放心不下最疼爱的“老七”……

我记忆中的姐姐,爱笑、健谈、聪明、能写,还十分顾家,是个真正秀外慧中的好姐姐。姐姐长我十八岁,她上天津中医学院时我五哥、六哥还有我都很小。她心里永远惦记着爸爸妈妈和弟弟们。每个星期六下午,姐姐都是背着她的花布书包从学校准时回家过礼拜天。我清楚记得,姐姐一进家门就会高兴地说“姐回来了!” 哥哥和我都高兴地围着她转,望着那个花书包。姐姐总是笑着,慢慢地从书包里拿出她带给我们的好吃的:有学校食堂买的肉包子、蒸饼儿、炸小鱼儿、四喜丸子……。有一次还给我带回来好几只蛐蛐儿,最能打斗的一只还成了“常胜将军”。长大了我才知道,那都是姐姐省吃俭用给自己弟弟们买的,她自己却舍不得吃!那年月,生活多困难哪,姐姐的心里是多惦念着爸爸、妈妈和她的弟弟们啊!

我才几岁时,妈妈身体不好,姐姐怕妈妈累病了,总是帮着她洗衣服做饭,并照看还小的我和六哥。我小时候比较好动、不着家。一会儿不知哪儿摔伤了,一会儿和邻居的孩子打起来了,每天在外面玩得脏兮兮的,我那一双小黑手冬天时手背上净是裂口儿,姐姐每每看了,心痛得直掉泪。我没少给妈妈和姐姐添麻烦。我至今还记得,文革中姐姐从上海串联回来,为我们讲大上海城隍庙的故事,从此我就记住了上海有个城隍庙。姐姐还打开一包包的上海果脯、米糕、大白兔糖什么的。告诉我们每人只能吃一个,多了没有。

一九七一年妈妈去世了,我那时才十二岁。姐姐担心学校放假我没人管会出问题,又惦记我的生活,一连几年都接我到唐山255医院姐姐姐夫家去住。在部队医院大院,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寒暑假,结交了不少同龄小伙伴儿。

记得我们一起在院子里的石头桌子上吃饭,边吃边聊,菜饭不够了就到对面的食堂去打。那时大院食堂做得西红柿炒鸡蛋怎么那么香啊!姐姐待我和她的女儿们一样,好亲好亲。一次我说腿痛,姐姐就给我买了新秋衣秋裤,至今我都觉得暖暖的。我对姐姐的印象甚至比妈妈还要深。

1978年姐姐在唐山地震后重建的劳动中不幸被砸伤。她与病魔顽强斗争的十年,也是我们姐弟一起度过的欢乐与痛苦交织,永生难忘的十年。

十年中,姐姐几次住院,记得我下班后常常直奔医院,照顾姐姐、帮姐姐锻炼、捶腿捶腰、鼓励姐姐,病房里常常是欢声笑语。姐姐和护士长说“一天不见我老弟弟,心里就不踏实,我的弟弟各个好。”姐姐爱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说我五六岁的时候是六哥的尾巴,哥哥走哪儿我走哪儿……

姐姐最爱爸爸妈妈和我们,她一直到去世之前还念叨我们……

可惜呀!可惜!妈妈和姐姐都早早的离开了我们!我们好想念你们啊!我的好姐姐,在天堂安息吧!弟弟们永远怀念你!

作者:谷世斌

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高级经理,天津商会副会长。心系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积极组织与参与各类联谊活动与慈善活动。
朗诵者:孙阳

主持人 播音指导 天津市百名杰出女性
天津市文明服务形象大使  天津市和谐医患宣传大使
天津市无偿献血形象大使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经作者授权转载。来源:孙阳读书 微信:sunyangdushu

永远的春江花月夜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谷世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名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典雅、端庄、祥和的神韵深受人们的喜爱。乐曲以委婉古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象,赞颂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为《夕阳箫鼓》。此外还有《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称呼。浔阳是今天江西九江的古称,白居易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留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使浔阳这个古地名很有些名气。1895年这首名曲首次被李芳园编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一书中。大约在1925 年。上海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这首歌曲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定名为 《春江花月夜》。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多次整理改变,更臻完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全曲共分十段,除第十段尾声外前九段都有一个很富于诗意的标题,依次是:江 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声远濑、欸乃归舟。

中华大地壮丽多姿的山河,自古以来激发了无数音乐家们的创作激情,他们凝山水于丝竹管弦之中,以一首首优美的旋律抒发出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热爱和赞美之情。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中国保留下来的古典名曲中,像《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流水》、《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等情绪意境大多以静为主,像《十面埋伏》那样描写激烈冲突的曲目是不多见
的,这与我们的民族特点有关,与儒家的中庸学说提倡的中正、平和的修身养性之道有关,也与道家倡导的“返璞归真”“清净自然”的主旨有关。看过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道,罗贯中笔下的隆中草堂正中有一个条幅上面写到“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表现了诸葛亮远大的报负胸怀和高洁的人品,同时也是封建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和人生追求,与《春江花月夜》一类作品的意境刻画,正是相吻合的。一直到现在人们所喜爱的也大多是那种歌唱性、抒情性强优美平缓的音乐,而节奏强烈的重金属、快摇滚的作品,听众范围并不广。

《春江花月夜》古朴典雅的旋律富于歌唱性,它将春、江、花、月、夜五种自然美景集于一身的细致传神的描绘启迪了很多后世词作家的创作灵感,先后有多种填词版本问世,使乐曲变成为可演唱的歌曲,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这首名曲更广泛的流传。下面就请欣赏由王健填词、彭丽媛演唱的歌曲《春江花月夜》。

(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落霞斑斓。一江春水缓缓流,四野悄无人,惟有那淡淡袭来薄雾轻烟。看,月上东山,天宇云开雾散,光辉照山川。千点万点洒在江面上,恰似银鳞闪闪。惊起江畔一只宿雁,扑楞楞飞过了江面的杨柳岸。听,清风吹来竹枝摇,摇得花影零乱,幽香飘散。何人吹弄,笛声箫声箫声笛声,和着渔歌自在悠然,欸乃韵远,飘向那水云深处,芦荻岸边。唯有那渔火点点,伴着人儿安眠。春江花月夜,怎不叫流连。)

由王健填词彭丽媛演唱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清丽委婉,音乐处理上依然是以静为主。而下面这首由张鼎盛填词,彭修文编曲,朱桦演唱的独唱、伴唱版本在意境上特别突出了静中求动,以展现月夜中一江春水浩荡奔流和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的景象,听来别有一番风味。

(江上明月升,江畔花如锦,江水浩荡,花影婆娑,明月照恋人,。白帆片片,渔火点点,春江景色多么迷人。啊,月圆花好,夜空宁静,江水奔腾波光 潋滟,江天一色,万里无纤尘。远山倒影,奇峰巉 岩,绰绰影影,好一派人间仙境。听!江涛呜呜,水鸟咕咕,春风呼呼。这声音就像那急流湍湍。花影疏疏,真叫人浮想联翩,徘徊踯躅。看,皎洁的月亮,稀疏的星星,在那纤云中穿行,碧空深邃无垠,破碎的月亮,回旋的涡流,江上的月亮多么迷人!圆月、春花、江潮、云影。构成如画美景,幽雅清新,悦目赏心,真叫人心旷神怡触景生情。)

“春江花月夜”最早作为一个篇目名称,相传最早起始于南北朝后期陈后主(即陈叔宝)的词作名,后来到隋唐时代有很多文人都有同名之作,而流传于后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唐代张若虚创作的长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 江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全诗共 36句252字,充满诗情画意。

作为音乐作品的《春江花月夜》与文学作品的《春江花月夜》,虽然名称相同而实际在创作上并不存在相关联的因果关系,但在内容和意境上却有异曲 同工之妙。在韵味和品位上共同闪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品的光辉。

由上海作曲家徐景新编曲的女高音独唱《春江花月夜》,作品的意境令人想到朱门玉户灯火楼台的贵族之家,一位贵妇人眼望月色江天发出了心中的咏叹。

(啊!江上明月升,江畔花如锦,春潮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 十九世纪末叶,西方的音乐艺术和音乐理论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家们将这种外来的艺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在不停的探索中创作出很多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也先后被改编成木管五重奏和钢琴独奏 等形式。请欣赏黎英海编曲的钢琴曲《夕阳萧鼓》。

作曲家陈培勋以原曲为素材,原曲意境为基础创作了交响音画《春江花月夜》,管弦乐队细致入微的表现力和丰富多彩的音响为这首名曲增添了新的韵 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一路上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又接纳百川而兼容并蓄不断发展壮大了自己。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观念,既在继承又在不断发展改变和丰富自己。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来自遥远的过去,更在于它总是在使自己适应新的发展。《春江花月夜》以及中国为数众多的民间乐曲,一方面本身是一件活的文物、一件精
美的艺术品,同时又是极难得的创作素材,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中显现出千姿百态。这正如一位美丽的姑娘,因不同的妆扮而仪态万方。雍容华贵也好。 清新明丽也好,质朴自然也好,素雅端庄也好,活泼矫健也好,它的本色不改,它的神韵依然,它将永远在人们的心头驻留,永远的光灿夺目。啊,永远动人的《春江花月夜》。

(同名音乐专题节目《永远的春江花月夜》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荣获1996年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三等奖, 1996年天津广播文艺节目评选一等奖。 撰稿:谷世乐  ,编辑:谷世乐、闫璞,播音:路芳,录制:高雪松,监制:王大方、郑永志)

编者附:

《春江花月夜》歌词:

江楼上独凭栏,
听钟鼓声传,
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
一江春水缓缓流,
四野悄无人,
惟有淡淡袭来薄雾轻烟。

看……
月上东山,
天宇云开雾散,
云开雾散,
光辉照山川,
千点万点,
千点万点撒在江面,
恰似银鳞闪闪,
惊起了江滩一只宿雁,
呼楞楞飞过了对面的杨柳岸。

听……
清风吹来竹枝摇,
摇得花影零乱,
幽香飘散,
何人吹弄笛声萧声?
萧声笛声,
和着渔歌,
自在悠然。
艾乃韵远。
漂向那水云深处,
芦荻岸边,
惟有渔火点点,
伴着人儿安眠。
春江花月夜,
怎不叫人流连?

点赞老中医

Reading Time: < 1 minute

(宾州)  谷世强

早春二月,大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老中医》已经从大陆开始热到了北美。

我在温哥华的五哥是西医,平日真是百忙。今天,他特意发微信说《老中医》影响大了,他也要抽空追剧。《老中医》的男二号演员冯远征参加了中国两会。他在温哥华的学生转发了冯远征的微信,介绍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三次会议文艺和社科界政协委员时的一幕: “谈到传统文化,政协主席汪洋指着我对习近平主席说:‘最近在看他演的《老中医》’。习近平主席对我说:‘我知道,可惜,我没有时间看。你爱人(梁丹妮)也在这部戏里有演出’。我说:‘是的’。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主席这么忙,还如此关心一部电视剧的播出,还能说出这部剧是我和我爱人一起出演,真的令人感动。”。

有意思的是,我家从《老中医》开播起,也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追剧热。我虽远在美国,但家里装有SUNTV机顶盒,早餐时间正好是国内黄金时段,与国内的家人同步追剧一点不耽误。弟弟世斌在西海岸的温哥华时差更大,但也照样能追剧《老中医》。我太太则不喜欢受大陆央视黄金时段限制,每天上网从YouTube上追剧《老中医》。YouTube上还能看到央视一套采访陈宝国等剧组主要人员的《据说很好看》节目和《老中医》的先导预告片等。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亲朋和同学通过央视直播和YouTube追剧《老中医》的也很多。看来,《老中医》已经成功地热出了中国,也正在热遍春暖乍寒的北美华人市场。

为什么我们海内外家人都喜欢追剧《老中医》呢?因为父亲谷济生就是天津的名老中医。名如其人,2009年2月,父亲以93岁高龄从天津驾鹤西去,他一生悬壶济世,是天津市最早一批享有国务院津贴的名老中医,也是知名的中医肝病专家。而且,我们唯一的英年早逝的亲姐姐谷世敏是天津中医学院科班出身又深得父亲亲传的老中医。我大哥谷世喆教授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的现任北京市名老中医,我大嫂张兆同教授跟我大哥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同班同学,当然也是科班出身老中医了。

天津名老中医谷济生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海外不仅能看到大哥谷世喆多次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开讲的中医养生保健讲座,而且还能在YouTube 上看到大哥谷世喆教授针灸取穴方法和他临床治疗的视频。所以,我们海内外家人争相追剧《老中医》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家人特别喜爱看《老中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星陈宝国给老中医翁泉海演活了,的确很像中医。 他诊病望闻问切的动作神态和说话语速口吻特别是他的形象,跟我们心目中的老中医、父亲谷济生实在是太相像了!这不,在温哥华的弟弟世斌接着我大哥和在天津的二哥讨论《老中医》的话题在我家微信群里说 “正在温哥华跟踪观看,陈宝国戴眼镜的样子让我想起咱爸五六十岁时候的形象”。 我二哥谷世宁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没有学医,他接着就回复弟弟说 “我昨天还和你二嫂说同样的话呢!”。

我记忆中的父亲高度近视,个子高、头发白,很有主任医师范儿。父亲一生没有其它嗜好,就是给患者看病和阅读医书杂志并翻阅报纸新闻。每天即使是午休,也是睡前阅读我家订阅的中医和西医期刊杂志,手不释卷。他高度近视但开出的每一个中医处方都如同书法杰作,工整规矩没有一点含糊差错,每一份有父亲签名的处方,都被书法和中医爱好者收藏。10年前,家父去世后,网上竟然有人拍卖和收藏父亲的手书处方,不知道是谁人从哪里收集到的。天津市第一医院肝病研究所的牌匾就是父亲的书法手迹。

1976年唐山大地震殃及天津,我家当时住平房,父亲卧室的内吊顶给震坏了,石膏碎片散落在床上、地上。地震时,我们陪着父亲慌乱中跑到院子外面的马路中央,没拿父亲每天睡觉时放在枕边的近视眼镜。没有近视镜,父亲真是啥也看不清楚。所以,那时19岁的我身体灵活反应快,趁着没有余震返回家里到父亲床前拿到他的近视镜就立即跑了出来。有了他的高度近视镜,父亲在地震棚里和医院诊室又忙着给病患们诊病开处方了。越是遇到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病患越多,父亲就越是从早到晚的忙。

《老中医》中不是有翁泉海舍命自费到矿上为穷苦矿工治霍乱一场戏吗?现实生活中,响应国家号召关掉已然成名并且收入丰厚的私人诊所,到天津市第一医院建立中医科的的父亲,在1958年就赶上了医院附近的天津东货场内化学品仓库大火,很多工人中毒昏迷不醒,西医一时也没有现成的特效药可用。面对中毒患者的生死存亡,父亲精心诊治,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医者担当大胆用药“活羊热血” 解毒,最终让中毒的工人患者起死回生并且痊愈。当时的《天津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父亲救死扶伤妙手回春的医德和医术,在天津又一次弘扬了中医药学。

父亲妙手回春的病例很多,但他一生做人谦虚低调。记得那是1980年前后,太太跟我认识谈恋爱不久,她的同事穆师傅的儿子患有当时让天津和北京多家大医院束手无策的严重肝病。当穆师傅得知我太太跟中医肝病专家谷济生有我这一层关系后就“走后门”找到父亲给他的儿子诊病。父亲确诊后告诉穆师傅,他儿子的肝病不是不治之症,有治!果然,穆师傅的儿子服了几付父亲辨证施治的汤药后病情大有好转。大约半年后,穆师傅的儿子肝功能恢复正常了,孩子甚至可以在学校跟同学一起踢足球了,穆师傅的儿子得救了!从此,每年春节前,回民穆师傅都会精选一块上好的羊肉来我家看望父亲致谢,年年不断。我和太太结婚时家具还凭票供应呢,穆师傅亲手给我们做了特实用的玻璃门书柜,也是感谢父亲救他儿子一命之恩。父亲行医治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现在,我的书房墙壁上还悬挂着父亲当年赠送给我的书法横幅:自强不息!

《老中医》翁泉海的故事发生在南方的大上海。1917年出生的老中医父亲谷济生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北方大都市天津悬壶济世直到病逝。1932年,他考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经过4年寒窗苦和施今墨先生的亲传,1936年父亲以优异成绩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立即返回家乡担任河北省玉田县医院院长。与《老中医》翁泉海在家乡孟河开诊所,然后又在那战争动荡的年代举家搬迁到附近的大上海行医闯天下一样,在家乡玉田县行医名声鹊起的父亲,也在那战争动荡的年代不得不带着母亲和我姐姐、大哥和二哥辗转来到天津行医治病闯天下。不同的是,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华北国医学院科班出身中医师,深受施今墨先生中西结合思想影响,1956年就放弃自己在天津已然小有名气而且收入颇丰的私人诊所,响应国家需要受聘到天津市第一医院并创办了该院的中医科。从此,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天津市第一医院,培养出很多名如今天津市的名老中医。

今天追剧央视一套《老中医》第17集,看到以翁泉海为代表的上海老中医在国民政府“废止旧中医案“中拍案而起去南京顽强抗争捍卫中医中药这场大戏。其实,网上搜索关键词施今墨先生的话,近代史中1929年在汪精卫的国民政府提出《取缔中医案》后,立即从北京挺身而出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并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政府请愿抗争的北方中医请愿团组织者正是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1954年4月, 施今墨先生当面向周总理提议,中国要建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院和中医学院,形成振兴中医的完整体系。他还向周总理建言,要开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提高中医地位。

1932年施今墨先生在北京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就一改中国自古都是通过师承家传带徒方式培养中医的传统,遍请中西医名师来校授课,既系统教授中医的望闻问切和伤寒金匮以及辨证施治,也系统学习药物学、西医学、解剖学、病理学甚至法医学,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

施今墨先生和父亲那一代开明老中医深知中西医各有各的局限性又各有千秋,必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才能振兴中医药学的道理。我在观看《老中医》时也想到屠呦呦借助中医指路实现中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没有屠呦呦深刻领悟中医《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古老中医验方,就没有这诺贝尔奖的科学发明灵感。

当古老中医药验方触发的灵感与在北大医学院受过正规药物化学教育训练后又改学中医的屠呦呦发生碰撞时,就火花四溅了。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中医验方启迪下采用现代科研手段对黄花蒿进行乙醚萃取和钝化,人类的福音、疟疾病害的克星青蒿素终于诞生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国荣获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就是这样神奇地与东晋时代的老中医验方有如此的不解之缘!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其实, 屠呦呦也算得上是一位老中医了。她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又接受了两年中医培训,一生都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长江后浪推前浪。近日,我大哥谷世喆教授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了科技二等奖。

从民国时期《老中医》翁泉海、施今墨先生到父亲谷济生到今天我大哥谷世喆教授这新时代的名老中医,都在自强不息地丰富着伟大的中医药宝库。经过一代代老中医的不懈努力,走向科学现代化的国粹中医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健康福祉的明天还远吗?

我们追剧《老中医》,缅怀九泉之下的父亲和姐姐,我们点赞老中医们的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经作者授权转载。原载于3月14日《侨报》,电子版链接: https://ny2.uschinapress.com/category/5902-3-14-2019.html